桂视网

桂视网>新闻>正在查看

弄潮儿:故宫前的市场经济 公家大红旗租给游客拍照一次两毛

2018年09月14日 09:48:36  来源: 鹅眼  所属分类:文化  编辑:田靖琴  阅读:   查看评论()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腾讯图片《鹅眼》栏目推出“人人都是弄潮儿”系列图片策划,讲述经典老照片背后的故事,抚今追昔,一张张生动影像见证40年改革开放给人们生活和思维观念带来的巨大变化。

  本文原题:故宫、红旗车与市场经济 摄影:李晓斌

  1980年我刚来《新观察》杂志当记者,有一次到故宫午门附近采访拍照。80年代初,市场经济刚刚兴起,来午门参观的游人众多。当时我先拍了一些游客在午门前留影的照片,之后才看到排队等待坐上红旗车留影的人。

  这是改革开放之初,有具体时代特征的一个场景。

  当时市场刚刚开放,与红旗车留影显得很时髦,也许现在看来这是一种虚荣的表现,但当时的人们只是纯粹地抱有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之所以注意到这个画面,是因为觉得眼前的景象很有冲击力:故宫象征着古老的封建王权,而红旗车则是现代生活、新鲜事物的代表,对比之下显得很有意思。此外,车前羞答答拍照收费的牌子传递了至少两方面的信息,一方面说明1980年城市的市场经济已经开始展开,另一方面,我们从 “收费两角”也能推断出当时的物价水平。

  拍摄这张照片时,我有意突出强调车前的标语,因为我觉得这块牌子代表着重要的时间点——改革开放初期。“在不影响我处工作的前提下”这句话也很有意思,体现了拥有这辆红旗车的单位既想在市场经济下创收,又害怕领导批评的矛盾心理。我为照片起名为《故宫、红旗车与市场经济》,意图传达出森严封闭的故宫在象征新生活的红旗车面前的一种被开放、被解禁的感觉。

  这张照片也是命途多舛,2000年前基本上未在国内摄影媒体上发表过。直到2002《变革在中国》出版,它才初次与人们见面。原因很简单,由于在拍摄时强调突出牌子,导致整个照片的构图出现了问题,当时的《新观察》和其他媒体,认为这张照片严重破坏了构图原则,因此拒绝了发表这张照片。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后,这张照片开始广泛被各类媒体使用。例如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文明杂志》封面等,我认为虽然这张照片在摄影构图上有缺陷,但造成这种缺陷的那块牌子恰恰是历史和时代的见证,这张照片是为历史服务的,我认为构图的形式要服从内容的需要。

  作者简介:

  李晓斌,1955年生于北京,1970年去河南当兵,1974年复员,1975年在中国革命历史博特馆文物担任修复组工人,1976年参加“四五运动”拍摄大量图片,北京“四月影会”创办人之一。1978年—1980年中央实验话剧院美工、摄影,1980年—1989年任《新观察杂志》编辑、记者。1989年—2002年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室,现为自由职业摄影人。

扫码转发

精彩视频

热点排行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