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视网

桂视网>新闻>正在查看

从那一年到这一天,我在阅兵场,看见国富民强

2019年10月02日 14:43:03  来源: 央视网  所属分类:快讯  编辑:  阅读:   查看评论()

    央视网消息:(记者 刘畅)亲身经历大阅兵,是怎样一种体验?如果给你一次机会,让你走上阅兵场,你会作何选择?阅兵归来,若干年后,又将会如何回忆这段经历?

    今年10月1日,20余万军民走上阅兵场,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活动。他们当中有军人、有学生、有教师、有农民、有工人、有社会各界的工作者……阅兵,将他们的心与祖国紧紧系在一起,成为他们人生中最难忘的记忆。

    “一朝着戎装,一生家国情”

    今年的阅兵,是付轲人生中亲历的第二次阅兵。

    2017年建军节前夕,彼时服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部战区某机械化师的付轲一身戎装,在朱日和广袤的草原与黄沙之上接受检阅。

    “朱日和的那次阅兵,我感受到的是作为现役军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听党指挥、严守纪律、英勇善战、保家卫国,时刻准备着!而这次参加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群众游行则完全不同,每一次演练的时候,我心中都充满着对祖国强大的喜悦和兴奋。”

2

    人生的前20年,付轲一直走在一条平稳向前的轨迹上。作为学生,他是家长们眼中的“别人家的孩子”,乖巧而有毅力,品学兼优,每天的生活便是读书、上课,一成不变。年少时最大的愿望就是上一个好大学,后来成功考上了清华,每日依旧重复在读书、上课、参加社团活动中,他突然有些迷茫,“关于理想,自己小时候总是有各种天真烂漫的想法,但其实一直到大学都不知道自己未来要做什么。”

    而人生的转折点,就发生在一次宣讲会上。临近大二暑假,校园里到处张贴着征兵海报,每每看到,付轲都热血沸腾。学校里举行征兵宣讲会那天,他结识了一位退伍归来的学长。学长身上那份军营熏陶出来的、在举手投足间流露出的自信、勇敢、执着和坚毅深深感染了他,心中一直迷茫的理想和未来,也瞬间清明起来。

    从军报国,驰骋疆场!“要当兵,就要当最基层的兵,吃别人都没吃过的苦。”放弃了去总参某部的机会,付轲选择了做38军最基层的一名连队战士。坐火车从家乡返校准备入伍的那天,刚好是“9·3”阅兵那一天,他和车上的人围在一起,举着手机收看了这次阅兵仪式。“当时我还没有意识到,自己日后会和阅兵结下那么深的缘分。”

1

    2017年,时值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在有着“东方欧文堡”之称的朱日和,“沙场点兵”紧张有序地进行。

    阅兵训练异常辛苦。为了达到方阵900人整齐划一、无一失误,付轲和他的战友们每天穿着厚重的衣服,戴着钢盔,将装具紧紧地绑在身上,双手持枪,在烈日下站军姿、走正步,一练就是一上午。暴晒之后,他的脸颊和后颈被严重晒伤,有时候晚上睡一觉起来,衣服和受伤的皮肤粘在一起,一揭就是钻心地疼。

    而比起方阵中的其他战友,付轲还要更辛苦。作为04A步战车车长,他不仅仅参加了右翼护旗方阵,还被分配去参加演习任务,担任左翼突击群车长。在实战中,车长既是车的“眼睛”,又是车的“大脑”。观察战况、传达消息并作出判断,都是车长的职责。重要的职责赋予了他光荣,同时也带给他更多的责任。

    “广阔草原一望无际,天幕中正上演着长河落日圆的奇景,装甲车的轮子卷起漫天滚滚尘埃,灰黄色的浓云模糊了装甲车前的荒野。”回忆起那三个多月的苦练,付轲说那是他一辈子都难忘的记忆。对于整个演习而言,他所在的战车只是茫茫钢铁大军中的一辆,但对于他和他的车组来说,这是对他的军旅生涯的一次大考验。

    演习任务最终顺利结束,他也因出色的表现,被授予“个人三等功”。

1

    两年的军旅生涯,让付轲心中的爱国情怀不再是嘴上的口号,而是有了具象、真实的目标。退伍后,他回校完成了本科学业,并继续留在清华攻读硕士研究生。“我想像个男人一样,用行动去爱我的祖国。我的本科在人文学院,而研究生选择了公共管理学院,就是希望未来能有机会为国家的公共事业做点贡献。毕竟一朝着戎装,一生家国情。”

    “我最骄傲的事”

    今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群众游行的第18方阵,全部由清华大学的师生组成。在这个三千多人的庞大队伍里,1999年~2000年出生的本科生占到了大多数。出生于1966年的孟延春老师略显斑白的头顶,在一片青春稚嫩的脸庞之间显得格外突出。

    “孟老师,听说您是公共管理学院里第一批报名参加活动的,比我们都早。”集结的那天,方阵中的学生们用崇拜的目光看着孟老师,“没想到您五十多岁了,还这么热血!”

    “孟老师,听说您上大学的时候也参加过一次国庆阅兵?”学生问。

    说起往事,孟老师的脸上泛起淡淡微笑:“我最骄傲的事,就是新中国两次处在重要时代变革节点上的国庆阅兵,我都能在现场亲历。”

1

    1984这个年份,对于“90后”“00后”的年轻人来说,或许久远而陌生,但对于完整经历了改革开放的那代中国人来说,却是难以忘怀的一年。

    那一年,一名普通中国人拿着可口可乐站在长城上的照片,登上了美国《时代周刊》的杂志封面。那一年,广场上穿着喇叭裤跳霹雳舞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时髦”成了大家热议的话题。那一年,大学生们在各种新思潮的冲击下审视和思考着自己所处的时代,改革开放带来的蓬勃生机和无穷希望,让他们在新中国成立35周年阅兵那天,自发打出了“小平您好”的横幅。

    也就在这一年,孟延春老师18岁,是北京大学的一名本科生。那年夏天,他接到了系里老师的通知,让大家去参加新中国成立35周年群众游行。“没有任何想法,没有觉得苦,没有觉得很累,那个年代的人可能就是这样,让我去,我就去了,服从组织听指挥。”

    纵使已经过去了35年,那次阅兵的很多细节,依旧清晰地印在孟老师脑海中。“当年北大学生出了两个方阵,一个是我们所在的反映世界和平的和平鸽翱翔的蓝色海洋方阵,另一个是持花前进的,就是后来打出‘小平您好’横幅的那个方阵。”

    “回到学校后,就听说他们在后面打了那个横幅,当时就觉得他们胆子真大,也觉得这个横幅做得好!今天再回头看,这件事特别能够展现当年大学生的那种风貌。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下,学生们有了更自由的空间,思想上也更活跃了。”

    从18岁到53岁,从青涩少年到年过半百的教授,这35年间新中国飞跃式的发展,孟老师都看在眼里。“这些年中国经济腾飞是有目共睹的,也可以从生活中方方面面的细节中展现出来。我记得我在读中学的时候,买东西还要严格凭票。上大学的时候,就可以有多余的粮票换一些零食、糖果吃,物质就开始不那么短缺了。九十年代中末期时,我国就彻底告别了物质匮乏的年代,到了今天更是极大地丰富了。”

    实际上通过这两次参加群众游行训练,也能特别直观地反映出这些变化。“1984年我们训练的时候,就发了一身衣服,为了保证最后的使用,训练时舍不得穿。而今天,训练时有训练服,上场有演出服,场边的食物和供水从来没有断过,这在当年是不可想象的。”

    “演练时还会发放食物,从牛奶、酸奶,到面包、火腿,还会有糖果、巧克力、榨菜等等。当年演练,能拿一个香气扑鼻、里面夹着葡萄干的面包回家,就已经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了。”

2

    今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孟延春老师再一次站在了游行队伍中,他对青年人的爱国情怀也有了不一样的感受:“80年代大学生对祖国的感情激荡在日常生活中,而现在学生的爱国情掩映在多元化的面纱下,这种情感更内敛,需要有适当的机会来激发。学生们在一次又一次的演练中,情绪一次比一次高涨。或许在未来,我们应该在学生的教育中,多融入一些激发大家情感的活动,让新一代的孩子们能够更了解祖国,更了解自己的爱国情怀。”

    “如果时间倒流,或许我会考军校”

    “回想起11岁那年的故事,我常常忍不住热泪盈眶。”21岁的洪毅凡对方阵中的同学们说。

    这个“十一”,洪毅凡再次站上十年前自己曾走过的长安街,当一个又一个的装备方阵从眼前驶过,当闪耀的国徽从身前经过,当自己欢呼着从天安门前走过,她的眼眶又红了。

    2009年的夏天,北京市海淀区翠微小学接到任务,要挑选一批学生去参加新中国成立60周年群众游行少先队方阵。当时在此校读五年级的洪毅凡加入了训练。

    那一年,洪毅凡还不像今天一样开朗爱笑,她个子小小的,胆子也小小的,站在方阵里并不起眼,但她是个坚韧的孩子,老师说整队,她就立刻站得笔直。老师说“一定要做到每步55厘米毫厘不差”,她就在地上画出线,认认真真地踏线练习。

    在一次验收前,带队老师挑选了一些训练优异的孩子,考查大家走标准距离的效果。每步55厘米!毫厘不差!全场只有洪毅凡做到了!

    于是那一天开始,她便成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群众游行少先队方阵的一排一号。

    “当年可能是因为年纪太小,对于参加阅兵以及对于自己是一排一号这件事,没有太深的感受,只是知道自己站在这个位置责任重大,绝不能出错。”而随着年龄增长,当家国概念在心中逐渐变得实体化和具象化,当作为中国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成为自我认同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心中的爱国情便禁不住激荡,“或许是因为童年的那段经历,我对祖国的无法分割的情感,可能比同龄人更加真挚而坚定。”

2

    说起新一代青年人的爱国情怀,洪毅凡也有着自己的理解:“我的高中就读于北京四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刘长铭校长最常讲的一句话,‘一定要争做杰出的中国人’。我从没把它当作一句空话,我坚信少年强则国强,我觉得自己身上,是有使命的。”

    进入清华后,洪毅凡选择了学习经济管理,在大学期间便与象牙塔外的世界有了更多的碰撞。“这一年以来,我时常能感受到在‘精致利己’和‘为社会、为国家、为时代奉献’的两种思想之间的强烈碰撞。这种碰撞既为个体带来痛苦,也带来思考。可是无论我自己如何摇摆和彷徨,我始终无法割舍对社会、对祖国的感情。或许就像卡尔·马克思所说,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

    今年暑假,洪毅凡参加了海军和清华、北大、北航共同举办的航海实习,在军舰上和海军官兵同吃同住,还参观了最新的训练舰、补给舰、电子侦察船,以及海军最神秘的潜艇部队。“那种渺小的人和庞大的军事设备近距离接触的震撼感,真的无法用语言描述。我甚至不止一次在想,如果时光能够倒流,回到高中毕业那一年,或许我会报考军校,为保家卫国做出自己的贡献。”

洪毅凡(右二)在航海实习中

洪毅凡(右二)在航海实习中

    实习归来,听闻学校在号召学生参加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群众游行,她毫不犹豫就报了名:“如果你不上一次阅兵场,就无法感受到,当我们在长安街两侧候场的时候,看着一个又一个装备方队从面前驶过,心里的那种强烈的激荡、无上的光荣以及一种被守护的幸福。”

    本科毕业后,洪毅凡决定继续深造,至于未来是做一个老师,将高质量的教育传递给更多的青年学子,还是投身公益NGO,为推动社会进步奉献出自己的力量,她还是有一点迷茫,但有一点肯定的是,她要求自己不论走多远,都要留在祖国。“我的想法很简单,绝不辜负自己享受过的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

    下一个十年,洪毅凡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有幸参加阅兵,但她说:“那时31岁的我应该正当年,我希望自己一定是个对祖国有用的人。”

 编辑:孙洁 责任编辑:刘亮

相关内容:

扫码转发

精彩视频

热点排行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