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视网

桂视网>新闻>正在查看

【劳动创造幸福】蒙焕春:刀笔生花 用木雕诠释龙脊诗意

2023年09月18日 15:07:01  来源: 桂视网  所属分类:龙胜县  编辑:刁一真  阅读:   查看评论()
  与木头无声对话、默契合作,一笔笔精心勾勒、一刀刀细致凿琢、一槌槌耐心击打……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镇马海村的木雕老艺人蒙焕春,几十年来持续以木头为画板,以刻刀为笔,全方位展现龙脊梯田的诗意和风情,备受称赞。
  近日,记者前往马海村,探访这位木雕艺人。
  痴迷木雕30多年
  马海村位于龙胜龙脊梯田风景区,是一个以壮族为主、各民族共同居住的村寨。马海村环境优美,梯田层层叠叠,茂林修竹,云雾缭绕,宛如人间仙境。在马海,木雕、竹雕都非常出名。其中,以蒙焕春老人的木雕最为突出,其享有“远近扬名一把刀”之美誉。
  记者来到蒙焕春老人位于其家中的工作室时,他正拿着刻刀,专心致志地雕刻一幅作品。记者走近观察,只见他手中的刻刀正随着木头上的墨线游走,时而用力,时而轻划,时而停顿似在思考。
  出生于1954年的蒙焕春,自小就对画画着迷。后来,因为家庭经济困难,上完高中他就辍学回家。年轻时,他曾当过当地民办小学老师,也曾扛起锄头当过农民。1985年,他去镇上参加一个雕刻培训班,对木雕这门民间手艺有了最初的接触,也因此结下深深的情缘。
  从培训班回来之后,蒙焕春想试试身手。但是,对于雕什么,他却有点拿不定主意。“在当时,木雕对我来讲就是一个大概念,具体怎么去做,却有些茫然。”后来,邻居请他帮忙做一张龙胜神桌。在壮族人生活中,龙胜神桌是一件不可或缺的家什。神桌主要是镂雕,细节要求多,仅是正面就有12幅镂空花板,每块花板都有一个主题故事。初出茅庐就接这么大一个活,蒙焕春内心忐忑。但是他一边做,一边学,最终顺利完成了邻居交给的任务,木雕技艺也大为提升。同时,他也悟出了一个道理:人们需要什么,我就做什么,只有是大家需要的东西,做起来才有意义。
  经过多年的持续努力,蒙焕春制作的龙胜神桌备受乡亲们的称赞,他也如愿成了当地一名有名的雕花木匠。30多年来,他几乎走遍了全县的乡镇,许多村庄、山寨都有他雕刻过的物件。他对木雕的爱,也在日复一日中愈加深厚。
  龙脊风情是最大的创作主题
  2003年,一位美国华侨到龙胜和平乡旅游时,机缘巧合看到了蒙焕春做的雕花,大为赞赏。这位华侨出资请他出山,以当地山水景色为素材,雕刻一幅木雕作品。那时,蒙焕春才意识到:原来手中的刻刀不是只能做五福临门、鱼跃龙门这些传统的图案,还可以制作心目中所想的任何图案。
  随着龙脊梯田等旅游景点的开发,很多外国游客慕名来到龙胜。这时候,蒙焕春有了一个想法:用木雕展现本地的民俗风情,让更多的国内外游客,从一块木雕作品中,就能领略龙脊梯田的风情与美丽。
  2006年,龙脊一家度假山庄开业,老板找到蒙焕春,专门定制一块木雕做装饰品。蒙焕春精心准备后,雕刻了一幅龙脊风景图。这件作品起到了宣传推介作用,没过多久,就有来自纽约、华盛顿的外国游客委托山庄工作人员帮忙预订蒙焕春的木雕作品。此后数年,蒙焕春的木雕作品大热,按照尺寸大小,售价在几千元至一两万元不等。
  记者注意到,蒙焕春的木雕作品,以随处可见的山间、梯田、吊脚楼等为原型,生动地诠释了生活在梯田之上的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民俗风情。过去的几年,老人创作的“马海梯田”“马城始祖”等以龙脊风情为主题的木雕作品,在桂林市工艺美术协会举办的活动中,屡次获奖。更多的作品,则被顾客订购,成了备受称赞的艺术品。
  梯田层层叠叠,炊烟袅袅升起,农人在田中牵牛耕地……在蒙焕春老人的位于家中的工作室内,记者见到了一幅长2米、宽1米的大幅木雕作品。老人告诉记者,这是他今年正在专心创作的一幅大型木雕作品。该作品的“创作原型”,正是马海村。老人推开工作室的玻璃窗,对照着作品上的风景给记者看。作品中的风景,确实与窗外的实景一致。在工作室中间的刻桌上,一幅题为“诗意马海”的作品,也是让人眼前一亮。在这幅作品中,弯曲的梯田铺展在大地之上,青瓦房矗立在群山之中,一切如诗亦如画。
  “我爱马海生活中的每一片光阴。”这句话,被蒙焕春老人刻在了工作室的墙上。这句话,代表了老人创作的初衷。他说,他天天生活在马海村,生活在梯间之中,每天所见都是充满诗意的风景,“这些风景,是我最爱的风景,也是我最想通过木雕向梯田之外的人们展现的风景”。老人还说,从当年雕刻龙胜神桌,再到尝试雕刻山水风景,到如今的专注雕刻龙脊风情,他感觉自己手中的刻刀与心中的故乡情越发契合,也越来越充满诗意和力量。
  期待传统木雕有更多“接班人”
  用木雕作品展现诗意梯田风情的同时,蒙焕春老人还有一个愿望:希望人们在观赏到这些木雕作品的同时,不仅为龙胜的梯田之美所赞叹,还被木雕这种传统的手艺所吸引。
  据了解,木雕在中国常被称为“民间工艺”,有很多具有影响力的流派,在中国历史上留下许多精美绝伦的木雕作品,反映着一个地方的地域文化及审美水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
  蒙焕春老人说,木雕是一项精细活,耗费时间很多。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它其实是一门做减法的手艺。在学做木雕的过程中,他专注于这一项手艺,生活变得越来越简单。以雕刻花板为例。每一款花板从勾图到粗坯,从修光到打磨,再到细细的雕、铣、抠,很费时间,但又急不得。“一点一点地剔除,不停地做减法,最后就成为我们想要的作品。”
  在老人看来,做木雕不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种生活的享受。他说,他的大半生与木头相伴度过,摸着这些木头,让他觉得很有亲切感,把木头变为人们生活中需要的木雕作品,又让他很有成就感。“我觉得我就是在打造人们生活的细节。而每一件木雕作品的背后,都代表着一位主人的生活情趣,以及内心对美好的向往。木雕,就是助力人们更好地享受生活的手艺。”
  在马海村,记者还参观了根雕生活馆。在那里,展示着蒙焕春老人及不少当地木雕艺人的作品。据马海村委干部介绍,近年来,在当地政府的支持和鼓励下,不少年轻人也加入了学习木雕的队伍。蒙焕春老人告诉记者,这些年,他收了不少徒弟。他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感受到“手造”的魅力,让木雕这一“老手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活力。 
(来源:桂林日报 记者秦丽云 通讯员韦吉阳 秦榛 陆恒江)

扫码转发

精彩视频

热点排行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