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啥都进校园”在网上引起了广大网友的热议,各种各样的单位、企业主办活动都选择“进校园”,实在是给教育工作们徒增了许多外来压力。据京报网发表的评论显示,反诈骗、学宪法、防溺水,禁毒、防艾、道路安全等等活动,经统计,一年之内进校园举办的次数高达41次。
有效平衡好举办活动与校园减负之间的关系,不仅需要各单位、各企业积极配合,更要学校本身立足学生实际需求对预进校园的活动进行筛选,让少而精的活动“进校园”,真正助推教育发展,双方合作共赢。精简上报材料,提倡高质量、真有效的活动举办材料。据了解,各单位、各企业“进校园”的初衷是任务驱动型,上级时常需要它们汇报限定主题的活动举办材料,一来二去,学校便成为了炙手可热的活动开展场地。所以从源头控制上报材料的量,保证质量而非数量,材料报得少一点,“进校园”的活动自然而然也就少了。校方增强参与意识,主动筛选学生更需要的活动,主动控制活动“进校园”场次。许多网友表示,就目前而言,除了畜牧兽医系统,其他基本都在“进校园”。实际学校的主要作用是完成教育部规定的教学任务、学校内部设置的课程任务,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本身就有多元化课程设置在支撑、推进了,仍然盲目将各式各样的活动“进校园”,只会徒增学生、教师、行政管理者、家长们的压力。学校应主动控制活动进校园次数,实行“进校园”排队制,结合自身实际,设置合适时间节点统算有效排队场次,合理安排学生更需要的活动“进校园”,给校方更充裕的时间回归教育本职。充分发挥“进校园”本质优势,调动社会力量与学校力量相结合,助推教育发展。活动进校园本身是有积极性意义的,校方应该利用好这种优势,创新性地将教育知识送进学生心里,增强活动教育直观性,加深在学生心中的印象,运用好社会力量与学校力量形成合力,助推教育发展。
活动如何有效“进校园”,关键在控制活动次数、活动质量,在保证学校有充裕时间开展教育本职工作的条件下,校方应充分发挥好活动“进校园”的优势力量,双方配合、合作,共同为教育事业良好发展贡献力量!
(作者:彭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