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电商渠道的多样化,新的线上消费场景——私域,成为品牌与消费者互动的新宠,带来了新的商业机遇。然而,记者采访发现,私域消费不乏乱象,比如虚假宣传、专业资质无人查验、产品质量无监管、用户信息安全无保障等。有地方市场监管部门统计数据显示,去年以来私域电商消费维权成为投诉量增长的新领域。(3月26日《法治日报》)
什么是私域消费?很多人对这个概念可能还不太了解。所谓的私域消费,主要指的既不在线下实体店的消费,也不在线上正规平台的消费,而是通过商家和消费者单线联系,比如通过QQ、微信等渠道建立联系,然后完成交易的消费模式。和传统的线上线下消费相比,私域消费有什么优势所在?为什么能够得到部分商家和消费者共同的青睐呢?
从商家的角度来说,通过私域消费,一方面可以脱离直播或电商平台的监管,有一些产品不能在直播间或者短视频里进行宣传,比如金融类、医疗类或者将普通食品当作保健品等,因为平台现在都用AI审核直播或视频内容,对一些违法广告,和食品安全领域重点监管。另一方面,为了规避平台的佣金提点,主播带货时平台会根据产品类型进行一定的佣金抽成,为了赚取更多利润,主播可能会倾向于将流量引入私域。
而对于消费者来说,选择私域消费的原因则更加简单,那就是为了便宜。因为私域消费场景下,商家会告诉消费者他们销售产品不用纳税,或者是没有平台提取佣金,可以让利给消费者等等。很多消费者信以为真,选择私域消费模式。但实际上私域销售模式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来说非常不利,这种形式缺少了平台监管,变成像微商模式这样点对点的销售、支付、邮递等,一旦出现问题之后再去找平台,平台可能仅承担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责任,而不是电子商务法中所说的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责任,这时消费者就很难通过平台进行维权。
而从很多消费者的遭遇来看,当他们遭遇货不对板,买到假冒伪劣产品,或者干脆就是付了款却没收到货的情况,根本就没有地方维权,找对方理论,却发现已经被“拉黑”。有些消费者东西没买到,后面却发现自己的个人信息被泄露了。这个时候才明白私域消费有多么不靠谱。
私域消费不是法外之地,但是在监管得到完善,各种漏洞被堵住之前,消费者还是要谨慎选择这种消费模式,以免自身合法权益受损。而从平台与政府监管的角度来看,既然无法完全杜绝私域消费的存在,还是要尽快弥补监管漏洞,把其纳入监管范畴。平台可以建立监管渠道,尤其是建立对以涉众型营销为目的的私域直播的强制监管,还可以对长期或多频次的涉众型可疑私域直播进行介入监管。从政府监管的角度,则需要健全完善私域直播法律法规,加强监管;建立涉众型私域直播与小范围私域沟通的区分机制;对涉众型私域直播建立有效平台监管或第三方监管机制;重点打击通过私域逃避监管的涉黄赌毒等行为。
(作者:苑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