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里说,在南方,一些出门在外的年轻人到了这个时候,要赶回来参赛。因为从小到大,赛龙舟都是关系到地方荣誉的大事,到了他们这一代,自然也义不容辞。去年,我贵州一处偏僻山区采访,那里的人们多是明朝屯军的后裔,十里八乡都保留着端午赛龙舟的传统,他们也把这看成是一件大事,村里的年轻人会早早地为这天的比赛做好准备。(6月9日《工人日报》)
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我们经常能在屏幕里看到各种非遗的展示。精美的画面、详细的介绍,让我们对非遗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这远远不够。非遗不应该只在屏幕里,而应该真正走进我们的生活。
非遗是先辈们智慧的结晶,是历史文化的沉淀。它们蕴含着独特的魅力和价值,承载着民族的记忆和情感。然而,仅仅将非遗局限在屏幕里,会让它们失去原有的生命力和活力。屏幕里的非遗固然能吸引眼球,但却无法让人真正触摸到其背后的温度与质感。
当非遗只存在于屏幕中时,我们只是被动的旁观者,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其中去感受、去体验。非遗的传承需要我们亲身参与,通过实际的接触和操作,才能深刻理解其内涵和意义。比如传统的手工艺制作,只有亲手去尝试编织、雕刻、绘制,才能体会到其中的技巧和艰辛,才能真正领略到非遗的魅力所在。
非遗也不应该只是少数专家和传承人的专属领域。它应该广泛地传播到社会大众中,让每个人都有机会了解和接触。我们需要将非遗从屏幕里解放出来,带入到学校、社区、企业等各个场所。通过举办展览、体验活动、工作坊等形式,让更多的人能够近距离地感受非遗的魅力,激发他们对非遗的兴趣和热爱。
同时,我们还应该积极推动非遗与现代生活的融合。不能让非遗仅仅成为一种陈列品或观赏品,而要让它们在现代社会中找到新的价值和意义。比如将非遗元素融入到现代设计中,开发出具有文化特色的产品;或者将非遗与旅游相结合,打造独特的旅游体验项目。这样既可以让非遗得以传承和发展,又能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此外,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应该加大对非遗的保护和支持力度。提供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扶持,鼓励更多的人投身到非遗的传承和保护工作中来。培养新一代的非遗传承人,让非遗技艺能够代代相传。
总之,非遗不应该只在屏幕里徘徊,而应该真正走进我们的生活,融入我们的血液。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让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延续和传承。
(作者:江底乡 王惠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