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来,灌阳县西山瑶族乡罗家村人大代表联络站积极发挥“小板凳”组织迅速、形式简单、贴近群众的优势,深入村屯开展政策宣传、民意征集、矛盾调解等工作,走出了一条以民为主、共建共治、全民参与的基层治理新路子。
深入群众身边,让“小板凳”模式变成“传感器”。“‘小板凳议事会’真正让群众唱主角,这不仅是‘意见箱’,更是干群之间的‘连心桥’。”罗家村驻村第一书记唐益真说,“傍晚这个时候是村民吃过晚饭后的闲暇时间,天气也挺凉爽,大家坐在一起聊天唠嗑,氛围也好,大家的事由大家共同商量着办,问题也容易得到解决。”通过将小板凳搬进村头小巷,人大代表、党员、乡村干部主动“走下去”,搭建与群众沟通交流的平台,与群众“拉家常”,让群众对村屯的发展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人大代表、党员、乡村干部将收集到的民情民意整理纳入工作计划,能解决的马上解决,需要项目支持的就积极申报项目规划,做到“群众盼的”与“政府干的”同频共振、双向奔赴。“小板凳”议事不但增进人大代表与群众的交流机会,而且有效调动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热情,同时增强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罗家村人大代表联络站通过“站点+代表+小板凳”模式,探索出一条共建、共享、共治、全民参与的基层治理新路子,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发动群众参与,让“小板凳”模式变成“助力器”。为切实提升“小板凳”议事成效,按照有事“好商量、多商量、会商量”的原则,罗家村人大代表联络站积极组织村“两委”干部、驻村工作队、党员、村民议事代表、小组长及党建网格员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收集记录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意见建议,提前掌握群众政策理解难点、困扰和诉求,适时提交“小板凳”议事会,邀请党代表、人大代表等参加会议进行讨论指导解释,特别是人大代表、派出所和司法所调解能手,参加50余次,指导调解各类纠纷60余件,政策宣传和法律解释230余次,服务受益群众1500多人。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议事结果更显公正公平,群众认可度、满意度更高,让群众坐在“小板凳”上议一议,评一评,使乡村焕发出新活力。罗家村人大代表联络站站长、党总支书记唐元东说,小板凳”上议事按照有事“好商量、多商量、会商量”的原则,“小板凳议事会”助力乡村治理工作,是处理矛盾纠纷和信访的新模式,取得成效明显,下一步将继续推进和优化。
引导群众议事,让“小板凳”模式变成“减压器”。坚持人大代表为人民的理念,罗家村确定“群众事群众议,乡村发展靠大家”的基本思路,坚持党员带头、人大代表、村干部组织,群众代表、乡贤、退休教师、致富带头人等社会各界人士参加,依托联络站点,围绕村民议事会、乡贤参事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理事会,利用“小板凳”形式,动员广大群众广泛参与“小板凳”议事服务活动,拓展罗家村“全景图”发展愿景,鼓励群众为共谋家乡发展出“金点子”,努力营造群众参与环境氛围,形成人人参与的乡村治理生动局面。考虑农村实际,代表们直接到农户家开会议事论事,有效解决群众因农事没时间参与议事的问题,引导村民说事、民情恳谈、百姓议事等,主动作为,便利群众就近参事议事。在农户家里,代表们化身移风易俗的“宣传员”与群众围坐一起“话家常”、讲政策、谈心事,用“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的宣讲方式,向群众讲解婚丧陋习、天价彩礼等不良风气带来的危害,你一言、我一语,深入浅出地宣讲移风易俗的意义,让群众感同身受、产生共鸣,共同描绘出干群同心、共谋发展的和谐画面。
拉近干群距离,让“小板凳”模式变成“取暖器”。坚持群众路线,深入群众,“小板凳”形式简单、贴近群众,利用这一融入生活的优势,着力在宣传教育引导。建立以人大代表为联系点,组织人大代表、网格员及小组长,以老带小、旧代新的3至5人“小分队”形式,深入村民小组(屯),采取入户发放资料、集中宣传讲解、当头对面解惑等方式联系走访群众,引导群众讲真话、说心声、解心结,做到简单问题“面对面”现场处置,复杂问题“清单式”由人大代表提交片区联络站点,转交职能部门逐项办理,督促事件进展,确保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罗家村人大代表联络站“小板凳上宣讲课堂”采取村干部讲理论、普法人员讲案例、群众代表讲故事等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党的理论方针政策,讲述党的百年历史,讲解法律法规、电信诈骗、消防安全、交通安全、防艾禁毒、就医急救、民族团结等知识,让宣讲课堂成为群众茶余饭后的“营养餐”。据统计,自罗家村人大代表联络站开展“小板凳议事会”以来,共收集群众提出的意见和建议19条,目前已全部解决,进一步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作者:冼绍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