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民亦未寝”,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的一句记录,时隔900多年,再次引发今人的广泛共鸣。
前些年,网友发掘出“怀民亦未寝”的梗,从那以后,逢农历十月十二日,网络上就会出现“纪念苏东坡半夜去找张怀民周年”,“纪念张怀民被叫醒周年”。
为什么“怀民亦未寝”每年都会火一次?首先在于古典文化的魅力。当晚,苏轼见月色正好,一时兴起去承天寺寻张怀民。“亦未寝”让网友脑洞大开,怀疑张怀民那晚已经睡了,被苏轼强制叫醒,一起出去夜游。这种新颖的脑补不仅拉近了现代人与古人的距离,也让苏轼名篇焕发出新的活力。
除此之外,当代人的友情呈现出脆弱性,人们的生活被工作、学习、家庭占据,友情变得难以维系,有限的时间里更倾向于投入更直接的利益关系中,功利化的趋势让人际关系更复杂,纯真的友谊成为多少人共同的向往,这大概也是“怀民亦未寝”再次翻红的原因。
《记承天寺夜游》年少读来未解其中意,但在某个时刻浮现在脑海里,才品味出平淡的句子蕴含的无限深意。怀民到底睡没睡,都不影响大家对这段友情的羡慕。很多人感慨缺少能够随时分享喜忧、不怕打扰事事有回应的朋友,而“张怀民”正是我们期待拥有相似的价值观和共同志趣的理想朋友的化身。明月常有,“张怀民”却难得,多尝试去理解他人,在寻找“怀民”的同时,也可以成为别人的“怀民”,完成友谊的双向奔赴。
“怀民亦未寝”,愿我们也能有这样的神仙友情!
(作者:董金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