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虐猫考生被取消招聘资格的消息引发讨论。表面看仅关乎动物福祉,实则如一面明镜,照见个体内心可能潜藏的冷漠与残酷。古人早有明训:“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在无人窥见之处对弱小生命施以暴虐,其心性之失,恰如黑暗中的烛光,格外刺眼。那曾轻蔑践踏猫儿脆弱身躯的手,若执掌了关乎民众切身利益的权柄,谁又能保证其不会在更隐蔽的角落、面对更无助的人群时,重演冷酷的剧本?
公职岗位不同于其他岗位,它承载着人民沉甸甸的托付,天然呼唤更高的道德标杆。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精辟指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才能是道德的辅助,而德行才是才能的主帅。公职人员不仅是公共事务的执行者,更是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倘若对此类暴露残忍心性的行为视若无睹,无异于向社会传递危险信号:道德准绳在此可以松动。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十二条明文要求公务员“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行”,《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亦强调发挥公职人员在道德建设中的表率作用。法律条文固然是刚性标尺,却无法穷尽一切行为细节;唯有道德之力,能如春风细雨般渗入法治的缝隙,滋养出社会良序的根基。将道德置于公职考量的核心,正是对“德法共治”这一古老治理智慧在新时代的生动践行。
强调公职的道德门槛,绝非鼓励以道德之名行无端审判之实。其本质是对“公器”特质与公共福祉的清醒守护。当法律条文在个体行为潜藏的公共风险前显露局限时,道德考量便成为一道不可或缺的补充防线。《左传》有言:“德,国家之基也。”公职大门既要用法律丈量能力,更要用道德检验心性,这正是“防患于未然”的古老智慧在当代治理中的体现,是对“人民至上”理念的高度负责。
此次事件中公职大门对虐猫者的关闭,其价值远非仅关乎一人之得失。它如一面明镜,映照出社会治理中法治与德治寻求平衡的努力,亦是道德在公共领域不可或缺地位的庄严宣告。唯有当法律之刚与道德之柔在公共治理中水乳交融,我们方能培育出真正有温度、有高度、有力量的现代文明社会。公职之重,正在于承载这份沉甸甸的公共安全与文明信念,不容轻慢——那扇为人民而开的大门,必先由道德的尺度郑重丈量。
(通讯员 余陈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