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优良生态环境的赞誉,更是他对广西生态文明建设的殷殷嘱托。在柳州,蜿蜒的柳江如玉带穿城而过,两岸青山叠翠,碧波倒映着城市的轮廓;错落的厂房掩映在绿树丛中,自然的绿意与工业的活力交相辉映。这幅动人的生态画卷,正是柳州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和谐共生的生动写照。根据生态环境部公布的2024年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柳州在地级及以上城市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排名中位居第一名,实现 2020 年以来的“五连冠”。从曾经的“酸雨之都”,到蝉联水质“五连冠”。这背后,有着怎样的“秘诀”? “两山”理念20载壮美广西“绿”动未来融媒联动系列报道,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这座山水工业城,探访其生态蝶变的深层密码。
AI秋沙鸭:水质好不好,鸭鸭我啊,最有发言权。我可是“鸟中大熊猫”,水域环境的生态试纸。5年前,我在柳州市鹿寨县发现了一个过冬好去处,这里的水质是鸭鸭严选,值得信赖!
柳州观鸟协会 副会长 孙家杰:它会潜到水下这样捕鱼,然后过一会又从别的地方冒出来,然后看到它嘴里叼着鱼,这个是一个非常开心的过程,就是能够很自由地生活在这片水域。
不只秋沙鸭钟情柳州,在柳州还时常能见到白鹭、翠鸟、戴胜等鸟类身影。潜入柳江水中,还能见到蓝刀鱼群,若是运气好,还能发现小如指甲盖的水中大熊猫“桃花水母”。这些自然精灵,成了柳州生态最生动的“质检报告”。
优美的生态环境、全国最好的地表水质、享誉中外的螺蛳粉、阳春四月满城盛放的洋紫荆……众多亮眼名片让这座工业城市成了热门旅游城市。
AI秋沙鸭:对于很多第一次来柳州的游客来说,最惬意的莫过于乘坐“小黄鸭”游百里柳江了。
澄澈的江面上,一抹亮眼的黄色格外引人注目,这被游客亲切地称为“小黄鸭”的,正是柳州当地极具特色的交通工具——水上公交。提到这些,柳州市顺达水上公交有限公司海务部经理李连弟满脸骄傲。从2014年首航至今,这位与水上公交相伴11年的“老水运人”,见证了这条航线从便民交通工具到城市名片的华丽转身。
柳州市顺达水上公交有限公司 海务部经理 李连弟:这11年当中,柳江的变化的确是蛮大的,现在柳江的河水变得很清澈透明了,外地乘客来这里,都称我们柳江的水,形象一点就说是玻璃水,感觉就是为柳州骄傲吧。
李连弟告诉记者,随着柳江河水质持续改善,近年来乘客量也迎来了爆发式增长,越来越多外地游客专程来体验这份独特的江行乐趣。水上公交平均每天接待游客2000人次左右,节假日甚至能达到5000多人次。
游客段女士:我觉得挺美的,挺好看的, 绿化还挺好的。
游客黄群芳:没来过,第一次来,环境好,河面上没有什么脏东西 ,水质也很好,很好很美 ,心情就特别好。
乘坐水上公交沿江而下,会路过蟠龙公园。在这里,不仅能看到“蟠龙双塔”特色景点,还能打卡“蟠龙瀑布群”。但是,谁能想到,在上世纪,这里曾经是周边工厂的排污点之一。污水横流的景象与如今眼前的美景判若两地。走进柳州工业博物馆的生态宜居馆,便能一窥这座城市的蜕变历程。
柳州工业博物馆讲解员 袁梓译:柳州的工厂多半是依江而建的,在当时市区不到9公里的河段上面,就分布有30多条排污沟渠,日夜排放着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也使柳州的母亲河柳江遭到了严重的污染。
面对生态治理的痛点、发展的难点,柳州市痛定思痛,自上世纪90年代起,牵牢治理工业污染这个“牛鼻子”,大力开展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工作:对污染严重的企业采取了关停并转和退城入园等举措,同时也采取了“史上最严”的排污准入的机制。
广西柳州钢铁集团正是从那时起逐渐走上了绿色发展的道路。柳钢,既是纳税大户,也曾是污染大户,甚至引发了“要柳钢还是要柳州” 的讨论。
提及被酸雨的阴霾笼罩的童年,柳钢集团动力厂集控车间主任黄俊杰记忆犹新。这位80后“钢二代”,从小在柳钢周边长大。在他记忆里,小时候柳州的酸雨问题非常严重。
广西柳州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动力厂集控车间主任 黄俊杰:穿的白衬衣基本上淋过雨后就会变黄,我们去游泳 ,经过水沟都会有一股莫名的臭味。
“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深深烙印柳州人心中。既要柳州,也要柳钢,这样的战略抉择,正是对这一理念的生动践行。
2010以来,柳钢共投资150多亿元建成了工业“三废”处理设施500多台套,在废水治理上,柳钢目前已建成4座工业废水集中处理站,实现了焦化、炼铁、轧钢等工序工业废水全截留、全处理、全回用。
广西柳州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动力厂集控车间给排水技术员 韦乃禄:现在我手上拿的这瓶,就是没有经过处理的废水,那你手上拿的这杯是已经经过处理后的清水,它已经达到了回用水水质的标准,还可以用它来养鱼。
而在柳钢3号废水站主控室内,监测平台实时显示着各项水质监测数据,一旦发现异常会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同时,监控数据同步传输至环保主管部门,科技赋能让水质监管既高效又透明,更筑牢了守护碧水清波的坚实防线。
广西柳州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动力厂集控车间主任 黄俊杰:柳钢集团从2005年的吨钢新水耗的13.63立方米每吨钢,已经下降到了去年的1.74立方米每吨钢,等于说我们每生产一吨钢
取用柳江河的水就越少,在这过程当中,我们是一个柳钢环保的一个见证人,也是柳州市绿色发展的见证人。
在距柳钢约40公里的广西柳化氯碱有限公司,绿色发展的乐章也正同步奏响。2019年,柳化位于市区的生产线实施政策性关停,全面启动“退城入园”工作。
走进柳化位于柳州市鹿寨县的新厂区,大型锅炉设备正有条不紊地运转,机器的轰鸣中涌动着蓬勃动能。然而整个厂区却闻不到半分刺鼻的味道,很难想象这竟是一家化工企业。过去,企业生产废气、废水不经处理直接排放,如今,有了先进技术与设备的加持,这些曾经的“环境负担”成了创造价值的“香饽饽”。
广西柳化氯碱有限公司董事长 总经理 王欣荣:这是我们的氢气锅炉,用我们的富余氢气生产蒸汽,原来我们的氢气好一部分是放空的,现在把它富余使用起来,外调的蒸汽大概是200多块钱一吨,它每一个小时产生8吨蒸汽,这个效益就是非常之明显,半年就收回成本。
柳州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副支队长 文海:我们强化重点行业企业监管,统筹全市生态环境执法力量,在全市范围对包括涉水环境问题隐患进行全面排查。在监管方式方面构建人防+技防现代化监管体系,加强对企业 民众的宣传引导,构建大环保格局共同守护柳州碧水蓝天。
在柳州,生态保护从不是政府的“独角戏”,而是一场全民共赴的“大合唱”。柳州市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打造“亲清柳江河”志愿服务精品项目,构建全民护河行动体系,还创新设立“少年河长志愿服务驿站”,聘任“少年河长”。柳州护河爱河的“朋友圈”不断扩大。
柳州市城中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 林立军:通过我们在青年少年中传递这些爱水护水的理念,从小就在他们心中种下这个水生态的保护,水资源的保护这个理念的种子。
如今,水质冠绝三百城,已成了柳州一张亮丽的城市名片,山水如画的风景让八方游客流连忘返。码头经济、夜游柳江等业态蓬勃发展,住宿餐饮、休闲娱乐等产业持续增长,近五年来旅游产业收入年均增长率达到18%以上,为柳州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与此同时,企业的绿色转型不仅提升了自身的竞争力,也带动了整个产业链的绿色发展,吸引来了大量绿色、环保、高端产业和项目落户柳州。环保产业已成为柳州新的经济增长点,年产值已超过100亿元,且持续增长势头强劲。
广西壮族自治区固体废物和化学品环境管理中心副主任 徐荣乐:柳州从曾经的纳污之江蜕变为水质冠军,成功走出了一条老工业基地绿色发展的道路,是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也是我们广西实现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的一个典型样本。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酸雨之都”到“水质五连冠”,柳州的治水密码,写在绿色转型的产业变革中,刻在日复一日的科技坚守中,更扎根于每一位市民对美好家园的珍视与行动间。这不仅是柳州生态文明建设征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更是柳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工业与山水共美”的柳州故事,仍在续写新的篇章。
AI秋沙鸭:水质好不好,鸭鸭我啊,最有发言权。我可是“鸟中大熊猫”,水域环境的生态试纸。5年前,我在柳州市鹿寨县发现了一个过冬好去处,这里的水质是鸭鸭严选,值得信赖!
柳州观鸟协会 副会长 孙家杰:它会潜到水下这样捕鱼,然后过一会又从别的地方冒出来,然后看到它嘴里叼着鱼,这个是一个非常开心的过程,就是能够很自由地生活在这片水域。
不只秋沙鸭钟情柳州,在柳州还时常能见到白鹭、翠鸟、戴胜等鸟类身影。潜入柳江水中,还能见到蓝刀鱼群,若是运气好,还能发现小如指甲盖的水中大熊猫“桃花水母”。这些自然精灵,成了柳州生态最生动的“质检报告”。
优美的生态环境、全国最好的地表水质、享誉中外的螺蛳粉、阳春四月满城盛放的洋紫荆……众多亮眼名片让这座工业城市成了热门旅游城市。
AI秋沙鸭:对于很多第一次来柳州的游客来说,最惬意的莫过于乘坐“小黄鸭”游百里柳江了。
澄澈的江面上,一抹亮眼的黄色格外引人注目,这被游客亲切地称为“小黄鸭”的,正是柳州当地极具特色的交通工具——水上公交。提到这些,柳州市顺达水上公交有限公司海务部经理李连弟满脸骄傲。从2014年首航至今,这位与水上公交相伴11年的“老水运人”,见证了这条航线从便民交通工具到城市名片的华丽转身。
柳州市顺达水上公交有限公司 海务部经理 李连弟:这11年当中,柳江的变化的确是蛮大的,现在柳江的河水变得很清澈透明了,外地乘客来这里,都称我们柳江的水,形象一点就说是玻璃水,感觉就是为柳州骄傲吧。
李连弟告诉记者,随着柳江河水质持续改善,近年来乘客量也迎来了爆发式增长,越来越多外地游客专程来体验这份独特的江行乐趣。水上公交平均每天接待游客2000人次左右,节假日甚至能达到5000多人次。
游客段女士:我觉得挺美的,挺好看的, 绿化还挺好的。
游客黄群芳:没来过,第一次来,环境好,河面上没有什么脏东西 ,水质也很好,很好很美 ,心情就特别好。
乘坐水上公交沿江而下,会路过蟠龙公园。在这里,不仅能看到“蟠龙双塔”特色景点,还能打卡“蟠龙瀑布群”。但是,谁能想到,在上世纪,这里曾经是周边工厂的排污点之一。污水横流的景象与如今眼前的美景判若两地。走进柳州工业博物馆的生态宜居馆,便能一窥这座城市的蜕变历程。
柳州工业博物馆讲解员 袁梓译:柳州的工厂多半是依江而建的,在当时市区不到9公里的河段上面,就分布有30多条排污沟渠,日夜排放着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也使柳州的母亲河柳江遭到了严重的污染。
面对生态治理的痛点、发展的难点,柳州市痛定思痛,自上世纪90年代起,牵牢治理工业污染这个“牛鼻子”,大力开展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工作:对污染严重的企业采取了关停并转和退城入园等举措,同时也采取了“史上最严”的排污准入的机制。
广西柳州钢铁集团正是从那时起逐渐走上了绿色发展的道路。柳钢,既是纳税大户,也曾是污染大户,甚至引发了“要柳钢还是要柳州” 的讨论。
提及被酸雨的阴霾笼罩的童年,柳钢集团动力厂集控车间主任黄俊杰记忆犹新。这位80后“钢二代”,从小在柳钢周边长大。在他记忆里,小时候柳州的酸雨问题非常严重。
广西柳州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动力厂集控车间主任 黄俊杰:穿的白衬衣基本上淋过雨后就会变黄,我们去游泳 ,经过水沟都会有一股莫名的臭味。
“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深深烙印柳州人心中。既要柳州,也要柳钢,这样的战略抉择,正是对这一理念的生动践行。
2010以来,柳钢共投资150多亿元建成了工业“三废”处理设施500多台套,在废水治理上,柳钢目前已建成4座工业废水集中处理站,实现了焦化、炼铁、轧钢等工序工业废水全截留、全处理、全回用。
广西柳州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动力厂集控车间给排水技术员 韦乃禄:现在我手上拿的这瓶,就是没有经过处理的废水,那你手上拿的这杯是已经经过处理后的清水,它已经达到了回用水水质的标准,还可以用它来养鱼。
而在柳钢3号废水站主控室内,监测平台实时显示着各项水质监测数据,一旦发现异常会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同时,监控数据同步传输至环保主管部门,科技赋能让水质监管既高效又透明,更筑牢了守护碧水清波的坚实防线。
广西柳州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动力厂集控车间主任 黄俊杰:柳钢集团从2005年的吨钢新水耗的13.63立方米每吨钢,已经下降到了去年的1.74立方米每吨钢,等于说我们每生产一吨钢
取用柳江河的水就越少,在这过程当中,我们是一个柳钢环保的一个见证人,也是柳州市绿色发展的见证人。
在距柳钢约40公里的广西柳化氯碱有限公司,绿色发展的乐章也正同步奏响。2019年,柳化位于市区的生产线实施政策性关停,全面启动“退城入园”工作。
走进柳化位于柳州市鹿寨县的新厂区,大型锅炉设备正有条不紊地运转,机器的轰鸣中涌动着蓬勃动能。然而整个厂区却闻不到半分刺鼻的味道,很难想象这竟是一家化工企业。过去,企业生产废气、废水不经处理直接排放,如今,有了先进技术与设备的加持,这些曾经的“环境负担”成了创造价值的“香饽饽”。
广西柳化氯碱有限公司董事长 总经理 王欣荣:这是我们的氢气锅炉,用我们的富余氢气生产蒸汽,原来我们的氢气好一部分是放空的,现在把它富余使用起来,外调的蒸汽大概是200多块钱一吨,它每一个小时产生8吨蒸汽,这个效益就是非常之明显,半年就收回成本。
柳州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副支队长 文海:我们强化重点行业企业监管,统筹全市生态环境执法力量,在全市范围对包括涉水环境问题隐患进行全面排查。在监管方式方面构建人防+技防现代化监管体系,加强对企业 民众的宣传引导,构建大环保格局共同守护柳州碧水蓝天。
在柳州,生态保护从不是政府的“独角戏”,而是一场全民共赴的“大合唱”。柳州市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打造“亲清柳江河”志愿服务精品项目,构建全民护河行动体系,还创新设立“少年河长志愿服务驿站”,聘任“少年河长”。柳州护河爱河的“朋友圈”不断扩大。
柳州市城中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 林立军:通过我们在青年少年中传递这些爱水护水的理念,从小就在他们心中种下这个水生态的保护,水资源的保护这个理念的种子。
如今,水质冠绝三百城,已成了柳州一张亮丽的城市名片,山水如画的风景让八方游客流连忘返。码头经济、夜游柳江等业态蓬勃发展,住宿餐饮、休闲娱乐等产业持续增长,近五年来旅游产业收入年均增长率达到18%以上,为柳州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与此同时,企业的绿色转型不仅提升了自身的竞争力,也带动了整个产业链的绿色发展,吸引来了大量绿色、环保、高端产业和项目落户柳州。环保产业已成为柳州新的经济增长点,年产值已超过100亿元,且持续增长势头强劲。
广西壮族自治区固体废物和化学品环境管理中心副主任 徐荣乐:柳州从曾经的纳污之江蜕变为水质冠军,成功走出了一条老工业基地绿色发展的道路,是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也是我们广西实现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的一个典型样本。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酸雨之都”到“水质五连冠”,柳州的治水密码,写在绿色转型的产业变革中,刻在日复一日的科技坚守中,更扎根于每一位市民对美好家园的珍视与行动间。这不仅是柳州生态文明建设征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更是柳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工业与山水共美”的柳州故事,仍在续写新的篇章。
(南宁 柳州 桂林 北海 崇左市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