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视网

桂视网>新闻>正在查看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重现抗战烽火 致敬革命先烈——桂林救亡日报旧址

2025年09月01日 21:18:22  来源: 桂视网  所属分类:置顶资讯  编辑:蒋玲  阅读:   查看评论()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特别报道——《重现抗战烽火 致敬革命先烈》来了解“桂林救亡日报旧址”。《救亡日报》在上海沦陷后 辗转在桂林复刊,继续以笔为刃,成为抗战大后方重要舆论阵地。

  在秀峰区太平路4号,一座两层砖木结构的楼房静静伫立,青灰瓦顶搭配暗红木窗,古朴的砖木肌理在周遭的现代建筑中愈发显得沉静,这里便是《救亡日报》在桂林的旧址。推开木门,仿佛能听见八十年前油墨与纸张摩擦的声响,穿透时空,叩击着今天人们的心灵。

  桂林市抗战文化研究会会长 凌世君 :1937年在上海诞生的《救亡日报》 ,一开始就肩负着特殊的使命 ,它是由郭沫若任社长, 夏衍任总编辑 ,上海沦陷后 ,它辗转南迁 , 在桂林复刊, 它以笔为刃 ,直击时代痛点,成为国统区抗战大后方的重要舆论阵地。

  那时的桂林,正因为这份报纸与千余名汇聚此地的文化名人,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抗战文化城”——49家印刷厂月排字量超4000万,2000余种图书在此诞生,《救亡日报》等11家报刊开辟的“漓水”“救亡木刻”等专栏,更以鲜活的文字与艺术,将救亡图存的呐喊传遍西南。

  1941年皖南事变后,这份呐喊被迫中断,但它留在太平路4号的印记,早已融入桂林的文化血脉。如今,旧址的砖木结构依然坚固,楼梯扶手上的包浆记录着岁月流转,墙上斑驳的痕迹仿佛还能映出当年编辑们挑灯夜战的身影——他们在烽火中坚守笔阵,用文章凝聚人心,证明着“文化抗战”从未是一句空谈。

  桂林市抗战文化研究会会长 凌世君:桂林的抗战史 是一部“小城大勇”的史诗 《救亡日报》很好地诠释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意志 我们桂林《救亡日报》旧址不仅是历史的见证 更是传承红色血脉 弘扬抗战精神的课堂 

  站在旧址前回望,这座小楼的意义早已超越了它的物理空间。它不仅是一份报纸的办公地,更是一个民族精神抗争的缩影:当枪炮摧毁家园时,文字与思想便是筑起的另一道防线。从“抗战文化城”的荣光到如今旧址的静默,它始终在诉说:文化的力量,足以穿越战火,成为民族复兴路上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炬,铭记这份力量,便是对那段岁月最深刻的致敬。

(龙玉平 徐婷 李灿 余曈桦)


扫码转发

精彩视频

热点排行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