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对保护漓江、保护桂林山水念兹在兹、关心牵挂,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保护好桂林山水就是对国家对民族最大的贡献,是“国之大者”。桂林市始终牢记嘱托,以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为统揽,当好保护桂林山水的“二郎神”,对漓江开展全流域、全覆盖、全方位保护与治理,严守山水生态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将生态保护深度融入发展血脉,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之路。
法治,是漓江保护的“定盘星”。近年来,桂林市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的保护体系,实现了从临时“治标”到长效“治本”的跨越。通过出台《桂林市漓江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桂林市漓江洲岛滩涂岸线保护管理规定》等10部地方性法规,桂林为山水划定了不可逾越的“法律红线”。同时,全国首创的公安系统生态环保机制和“二郎神”民兵分队,让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无处遁形。
保护漓江,更是一场全域一体的生态修复大会战。今年初,桂林向漓江支流污染“亮剑”,打响“消劣返清”攻坚战。位于七星区毛家村的污水处理站于今年7月建成,该站在末端新增微动力的固定床生物膜处理设施和回用水池,针对村内产生的居民生活污水,采用了全国领先的两微智能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后的中水流入朝阳河的同时,还可用于菜园灌溉。这一创新举措大幅降低了建设成本和运营成本,设计出水水质严格执行自治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最高标准,彻底改变了原来垃圾遍地、污水横流的场景。
广西博亚涛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设计总监 况钧耀 :所以说我们在建设的时候就结合当时的一些旧的大三个化粪池的基础上 ,我们就地建了一座分散式处理站点 ,同时将我们的污水进行资源化的利用 , 就方便我们的村民对处理达标后的水 ,用于就地的菜地的浇灌种植以及我们的耕作的需要。
我市创新采用“应急抢险+长效治理”模式,设立治理项目施工指挥部,实行“驻点管家、吹哨报到、限时办结”工作制,倒逼治理提速增效。截至目前,33个排污口已完成治理13个;9座污水提升泵站基本正常运行或试运行;73个小型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一期23个将在今年年底前建成;4条支流应急补水工程主体已完工,均具备补水条件,支流“焕新”的画卷正逐步展开。
这只是漓江生态修复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桂林依托国家“十四五”第二批漓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以守护漓江山水原真性为核心,总投资54.91亿元,实施83个子项目,开展覆盖1.23万平方公里区域的生态修复,持续推进漓江干流治乱、治水、治山、治本“四治”工程,抓好漓江支流“消劣返清”和生态功能提升。 桂林还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深入推进“无废城市”试点。桂林市获中国人居环境奖、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自然城市”平台,环境治理工作获国务院督查激励,桂林喀斯特入选世界地质遗产地名录。
守护山水“高颜值”的同时,桂林更着力提升生态“高价值”。加快绿色产业发展,加快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建设,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积极培育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建立健全利益共享和生态补偿机制,积极参与碳排放交易市场建设,入选国家首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珠江流域首单水土保持项目碳汇在桂林成功交易。
如今的桂林,正以“三步走”战略为指引,在生态保护、绿色发展之路上稳步前行,不断续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王瑜 钟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