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桂林市两位同时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小莫和小唐安全返回桂林,这也是桂林首次出现两位志愿者在同一天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挽救患者,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到站为他们举行了简短的欢迎仪式。
据了解,此次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小莫成为全国第21323例、广西第750例、桂林第92例捐献者;小唐则成为全国第21339例、广西第751例、桂林第93例捐献者。目前两位志愿者身体正常,没有不适。
小莫是一位刚从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的医务工作者,在大学期间就一直参与无偿献血活动,2023年献血时,一位师姐向他讲解捐献干细胞可以挽救一些危重血液疾病患者,作为医学生对造血干细胞捐献也有所了解,就在献血时多留了10毫升样,填写了相关材料加入了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
“真没想到刚加入没多久就接到自己和一位患者匹配成功,当时还不敢相信,以为是诈骗电话之类”,小莫笑着说。随后他跟科室领导汇报了这个事,科室主任也非常重视,帮助小莫核实了有关情况,确定他已经和一位患有重症血液疾病的患者初步匹配成功。小莫随后回复答应捐献造血干细胞挽救患者。“自己作为一位临床医师,每天都在救死扶伤的岗位上,深知患者的病痛,要是能挽救他是一件非常乐善的事,也是一位医务工作者的本职”小莫说。随后在桂林市红十字会志愿者协助下做了高分辨率匹配和体检,确认可以捐献造血干细胞挽救那位素不相识的病危患者。单位领导、科室主任、同事和家人都很支持他的这一行为,在准备期间给予了很多照顾。
经过两个月的身体调整后,小莫启程到柳州接受了捐献。“刚开始几天是打动员剂,引导生活在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到外周血,然后像献血一样,通过血细胞分离机进行采集”,小莫说,“现在捐献造血干细胞和献血差不多,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恐怖和担忧。”当天小莫成功捐献。
另一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小唐是秀峰区唐家村人,他也是2023年因为爷爷住院需要用血,他在医师动员下作为家属去参与献血,当时献血刚好有两位造血干细胞捐献宣传的志愿者向他讲解捐献有关知识,并说如果留样入库和患者匹配成功就可以挽救生命。因为爷爷住院也需要用别人血液挽救,他就毫不犹豫的留了样加入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队伍。留样后他也没有过多去关注,没想到今年9月份他接到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电话,说他和一位病情非常危重的患者匹配成功,问他是否愿意捐献造血干细胞挽救那位患者。当时接到电话心理还是有点犹豫的,因为只有采样入库的时候志愿者向他讲解了有关捐献的知识,他后面也没有去真正全面了解。“好在现在网络发达,他通过上网搜索,得知目前捐献造血干细胞已经非常先进,对自己身体也不会有什么伤害,也就答应捐献。
由于患者病情十分危急,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可能有生命危险,需要加急采集,小唐得知情况候,在红十字会志愿者协助下积极配合做好各项检查,确认可以捐献后,他每天锻炼身体,确保自己保持最佳状态能成功接受捐献。“因为怕父母担心,如果父母因为不了解而担忧我的身体健康反对的话,那位患者就可能得不到及时救治,所以在捐献成功之前他都没有告诉家人”小唐说。
小唐和小莫两位来自桂林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同时踏上去到柳州接受捐献的动车。当两人了解到这次有两位捐献者同时捐献造血干细胞挽救不同患者时,感到非常惊讶。之后两人同时成功捐献自己的造血干细胞。小莫说,作为一名医生,深知这种匹配成功的几率非常低,这次两人都是2023年入库,2025年就有患者匹配成功,这得益于大数据的快速分析。
桂林市红十字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会长唐小荣前往医院看望慰问,为他们颁发荣誉证书。唐小荣说:“很多人还是停留在‘献骨髓’的认知,怕对捐献者的身体造成伤害,因此对捐献造血干细胞有误解,而小莫、小唐的经历就是最好的证明——捐献非常科学、安全,无损健康,与捐献成分血的方式类似。他们的善举,不仅践行了红十字‘人道、博爱、奉献’精神,更给社会传递了‘捐献不可怕,人人可参与’的重要信息。”
当小莫与小唐结束捐献第二天中午返回桂林时,桂林市红十字会组织了一支志愿者队伍,在桂林站出站口,迎接两位“英雄”回家。志愿者们手举横幅,为他们送上鲜花与祝福,用热烈的掌声传递着这座城市对善举的敬意。“你们用勇气和爱心拯救了生命,是我们心中的英雄!”志愿者代表的话语,让这份温暖的爱心之旅有了更圆满的收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