漓江,被誉为“世界最美河流”,是自然景观完整保存的生态长廊,是桂林山水的灵魂,更是美丽中国的亮丽名片。自2015年8月获得地方立法权以来,桂林市人大常委会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保护好漓江、保护好桂林山水”的殷切嘱托,以法治之力筑牢生态屏障,以良法善治赋能高质量发展。十年来,特别是2021年换届后,市人大常委会紧扣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目标,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向人民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法治答卷。
漓江发源于华南第一峰猫儿山,是镶嵌在桂林群山间的翡翠长虹。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当好保护桂林山水的‘二郎神’”。牢记嘱托,桂林市人大常委会将“两个保护”作为立法核心,十年磨一剑,构建起覆盖山水林田湖草的法治网络。通过创新“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各方参与”的立法机制,桂林推出14项立法制度,深化“3+N”联动模式,确保每一部法规“切口小、落地准、见效快”。其中,《禁止乱挖滥采砂石土资源规定》以最严条款划定禁采区,被誉为保护山水的“八项规定”。
法规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桂林在全国率先建立公安系统生态环境保护机制,设立213名生态警察、1684名生态辅警,构建“公检法联动+数字赋能”的全天候监管体系。通过“数字漓江人大监督”平台,6576名人大代表可实时监督流域307个履职点,实现“线上守护漓江山水”。
立法不仅护生态,更促发展。《灵渠保护条例》助力桂林赢得2026年世界运河大会举办权;《红色资源保护传承规定》让湘江战役纪念场馆成为爱国主义教育鲜活课堂,累计接待超1580万人次。从石刻保护到米粉产业发展,系列法规为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注入法治动能。
立法全过程彰显民主。全市基层立法联系点实现乡镇全覆盖,“智慧桂林人大”平台通过“三端一码”让民意征集“24小时不打烊”,使法规制定从调研到审议全程满载民声。
监督刚性确保法规落地。市人大常委会每年对2部以上法规开展执法检查,2025年更对10部“两个保护”法规开展史上最大规模联动检查,同步推进漓江支流“消劣返清”治理,以法治利剑守好绿水青山。
十年耕耘,法治花开。桂林市人大常委会以守正创新立良法,以履职担当谱新篇,为漓江永葆清冽、为桂林迈向世界级旅游城市提供了坚实法治保障。站在新起点,市人大常委会将继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让法治成为桂林山水之外的又一块“金字招牌”。
(杨毓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