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以来,桂林全市上下坚持科学指引,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决策部署,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首要任务。为防止脱贫群众返贫,我市率先在体制机制上谋篇布局。2021年以来累计投入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86.84亿元,实施乡村振兴项目1.1万多个,脱贫地区“两不愁三保障一安全”水平进一步提升。通过“线上网络化、线下网格化”模式,严格落实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建立健全多项工作机制,织密了防返贫的“安全网”。2021年以来全市累计识别监测对象14657户49032人,经过帮扶已实现11900户41069人稳定消除风险,脱贫群众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左右,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我市立足资源禀赋,推动特色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市场化迈进。恭城月柿、兴安葡萄、荔浦砂糖桔、阳朔金桔、全州禾花鱼……这些响彻全国的地理标志产品,共同托起了桂林现代农业的百亿产业集群。目前,全市已创建4个国家特色农产品优势区、4个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8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27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78个自治区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数量稳居全区前列。我市还大力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年接待超6000万人次,收入超过400亿元,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极。
在乡村风貌提升中,我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持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重点打造新型城镇化示范乡镇和田园综合体,串点成线、连线成面,形成了“点上有精品、线上有风景、面上有形象”的壮丽图景。截至目前,全市已创建85个新型城镇化示范乡镇、41个市级田园综合体,1000多个美丽乡村如珍珠般散落,真正留住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意境。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我市通过深挖桂林深厚的红色、农耕、民俗文化资源,将乡风文明建设融入乡村建设全过程。
我市积极探索党建引领,法治、德治、自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激发乡村的内生动力,建设和美乡村。在党建引领方面,深化农村基层党组织星级化管理,全市获评自治区“三星级”以上村党组织950个,星级化率达52.7%,排名全区第一。在法治保障方面,强化“一村一法官”工作机制,全面实施“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健全基层矛盾纠纷调解体系,打造多元化解机制。在自治强基方面,所有行政村均制定或修订了村规民约,“一组两会”等民主协商制度有效落实。此外,我市大力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十四五”以来,我市乡村振兴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桂林市将继续秉持初心,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为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增添更加浓郁的乡村亮色,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书写更加辉煌的桂林乡村振兴篇章。
(钟琪 王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