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是原上海唐拾义药厂内迁50周年。2000年内迁40周年时,贵台曾做过一个节目。在庆祝内迁50周年之际,桂林制药厂在4月22日左右有一个活动,由于当年内迁的职工已经有一半以上去世,应该说这是最后的晚餐,不知贵台有没有兴趣做这个“最终”的报道呢?
2000年贵台做节目时本人曾负责接待,现已经退休,而当年的厂长已经作古。
潘纯正电邮:pancz204@163.com 电话:3847926 2010.4.1
附桂林晚报去年的一则报道:
桂林晚报8月13日:来自上海的援助
大面积的饥荒,使得桂林陷入了难以自拔的困境。正当桂林“孤立无援”时,中央适时地作出了一些战略性的调整,开始有计划地由东部省市向西部地区迁移工业厂矿。
1960年4—5月,唐拾义制药厂、东方锁厂、玩具厂、金星皮件厂4家企业从上海迁入桂林。它们的到来,犹如给桂林工业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迅速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
数据显示,因为这4家企业的到来,1960年桂林的工业产值比1958年增长了近50%。
但是,这4家企业到来的意义,显然不是这些数据所能衡量的。它们的到来,带来的是一种突破。有关媒体报道,由于唐拾义制药厂等4家企业在桂扎根之后发展势头不错,后来国家有关部门及上海、广州等地先后又零星迁入了多家企业,如桂林纸盒厂等。
1965年,桂林迎来了最大一批外来援助企业。当时中国橡胶工业总公司、国防工办决定在桂林组建广西橡胶总厂,并将东北、上海、广州等地橡胶企业迁至桂林,此外还拨出专款在桂林筹建工厂,先后建成桂林轮胎厂、乳胶厂、橡胶制品厂、橡胶机械厂、化工设计院。随后,又从北京橡胶研究设计院分出一部分人员南迁桂林,建成化工部桂林橡胶工业设计研究院。
大批企业的入桂,帮助桂林繁华了工业市场。数千远道而来(绝大部分来自上海)的支边工人,也用汗水为桂林工业书写了一段独具特色的历史,以至于后来有专业人士将整个60年代戏称为桂林最早的“西部大开发时期”。
40多年弹指一挥间,历经风雨沧桑,如今很多企业都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如唐拾义制药厂与原市制药厂合并成了桂林制药厂,橡胶机械厂、橡胶制品厂、桂林轮胎厂被中国昊华化工集团总公司收购,成立了昊华南方(桂林)橡胶有限责任公司。
但这并不妨碍这些在困难时期走进桂林的工业企业创造历史:
桂林纸盒厂,填补了自治区纸包装生产的空白;
桂林制药厂成为广西最大的综合化学制药企业,结束了广西不能生产化学原料药的历史;
桂林乳胶厂第一只气球试产成功,揭开了广西乳胶工业的历史;
昊华南方(桂林)橡胶公司的成立,开创了广西独占中国西南橡胶市场的历史……
今天的桂林,应该感谢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