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期声】李亚石老师是我们电视台创建的元老。他是85年咱们电视台创建的时候,调到筹备组来的,他主要负责专题和文艺这一块。李亚石同志也是我的老师,我一进电视台就在专题部工作。他是一个很有鲜明特点的人,第一,他这个人非常正,很正直,很正派。就是说,对那些不良的倾向、不端的行为,他是很痛恨的,包括对这种腐败的。但是他对工作是非常尽心的,在他的手下工作你得小心一点,经常我们是挨骂的,不是说某某同志你注意点,他讲话讲得很尖锐的,包括你作的作品,你拍的画面,你写的东西,他自己对自己要求也很严格。他要求很严格,在工作上,一个镜头,有时候反复十几二十次来对比。加上,说实话,他在我们广西电视界专题这一块他是做得很有经验的,不断地专研,虽然他的学历不高,但是我们这些所谓高学历的人,大学毕业的,对他都是很敬佩的。还有经常是半夜两三点钟起来,带着我们去爬山拍日出,拍什么啊,我们比他年轻那么多我们都受不了,他经常爬到我们前面。对工作是勤勤恳恳、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但是他对同志非常关心,很热情。无论在哪个地方拍片,他总是冲在第一线的,而且李亚石同志长期的身体不是很好,他有乙肝,后来他去世也是因为肝癌,所以他这个人有三个很明显的特点:一、很有社会责任感、很正直;二、对工作非常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三、对同志、对群众非常热情,非常关心。所以为什么在龙脊会出现这种现象,就是我们这些金坑,大寨、小寨,金坑这一块,你只要提起电视台的李主任,40岁以上的基本都认得。自从94年我们台专题部拍了龙脊后就有些影响了,后来李亚石又挑着他的摄影包,又一批批的照片介绍这个地方,现在他的摄影展还在金坑最高的一个村子,叫三棵树,还在那个地方展览。就是说,他所带领我们桂林电视台专题这一块,在将近十五年的时间内,在全区是没有人可比的,一、拍摄的理念最新,二、得奖的作品最多,三、培养的后辈、传人也最多,像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杨小肃、张榕容、伍燕飞、余运森,也包括我,这一批都是当年专题部出来的,而且这一批人后来都担任了各个部门的主任、副主任,也就是说成了我们台里面的一批骨干。原先我们拍了许多著名的作品,比如说《桂林山水歌》、《桂林山水甲天下》、《龙脊》、 《苗族斗马节》、比如龙脊曾今得过星火奖的二等奖,《苗族斗马节》是我们到现在为止,就是90年到现在22年了是我们获得国家级专题片的一等奖唯一一个,骏马奖的一等奖的唯一一个,都是那时候李亚石老师带领我们制作出来的。
【同期声】李亚石老师为什么把自己的骨灰葬在了龙脊了,他有三个主要的原因,一个龙脊这个地方,刚才我们讲了是我们创作的一块的宝地,它有几个特点是,我们作为电视人要记住的,以后你们也要记住,一、它是一个贫困山区,百姓的生活是很贫困的,那我们在龙脊拍摄的时候都睡过火堂,什么叫睡火堂,没有地方住,就住在老百姓烧火的火堂旁边,农家的火堂就是有块石头,石头里面是火堂,我们就谁在旁边,比较贫困过去,但是这个很有特点,他是小数民族聚集地,好几个民族在这里,比如说苗族、侗族、壮族还有瑶族都有这样的民族居住在这,第二个就是八九百年从宋代开始就挖的梯田,梯田到六七月分是很漂亮,因为他是高寒山区,他种水稻是六月底,他就插秧,那么五月底六月初,那田里面就想是一块块镜子,漂亮一僜僜的,加上民族风情,加上我们旅游的特点,很有特点,第二个就是聚集了广西以及全国的电视人的目光,因为不管是龙脊也好,回望龙脊也好,我们相聚龙脊也好,很多很多的东西,很多很多的素材都是从那里出来的,从那里的宣传给很多老百姓得到了实惠,带来了好处,你们现在看见龙脊,平安寨也好、大寨小寨也好都是旅社搞旅游很普遍,外国人去那里都很一般了,在过去去个外国人都是看稀奇的,特别是九十年代初八十年代末那时候,第三个就是我们李亚石老师长期在这个山区活动,对这里的人们是充满了感激和热爱之情,现在因为搞商业比较多了,比较商业化,在过去的龙脊老百姓我们这些做电视做宣传的,照相的进去,那就是无偿的招待我们的,吃住都是不要钱的,打油茶喝米酒,称兄到弟,一分钱都不收的,人家都说好不容易来个客人,非常热情,这些诚恳的,这些勤恳的,厚重的老百姓给我们这些电视人也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也产生了一种非常的想为他们做点事情的哪种感激之情,所以鉴于这三个原因,所以李亚石老师对这个土地非常的热爱,他临终前有这样的交待,要把我的骨灰埋在这,所以说要我们这些老一辈的电视人很感动,有些现在我们所传着的,包括我们这一批杨小肃、张榕容、伍燕飞等这一批老的电视工作者,基本上都是传承了李亚石老师的这种精神,大家对这个土地,就用邓小平同志讲的一句话来说“我们为什么双眼饱含着泪水,是因为我们对这个土地充满着深情,我们也希望我们后一代人,新闻工作者电视人,一定要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有多少钱并不重要同志们,重要的是要热爱这个行业,热爱你们所从事的这个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