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地处西部地区,欠发达、后发展是基本市情。为了改变这一现状,2009年召开的市委三届六次全会提出了“农业稳市、文化立市、旅游兴市、工业强市”发展战略,吹响了桂林科学发展、加快发展、跨越发展的号角。
近几年,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桂林通过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经济社会取得长足进步,民生有了更大改善;如今,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让桂林城市靓起来、企业强起来、市民雅起来、百姓富起来”的目标正在逐步实现。
尤其是今年以来,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君、市长李志刚多次带领市四家班子领导深入重大项目建设一线调研,现场解决项目建设中出现的问题,要求全市上下抢抓“两改一融合一示范”的重大机遇,深入开展“解放思想、赶超跨越”大讨论活动,以实施项目建设、改革创新、生态建设、民生建设、文化建设“五大工程”为抓手,迎难而上,策马扬鞭,全市经济实现逆市飘红。上半年,桂林12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广西平均水平,多项指标名列前茅,为多年来同期最好水平。
一、新型工业化道路越走越宽
作为一座生态山水名城,桂林历届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绿色理念谋划工业布局,大力发展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的现代工业,走出了一条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在“工业强市”发展战略的引领下,我市着力打造千亿元产业和千亿元园区,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园区经济,深入实施“抓大壮小扶微”工程,工业经济加速发展。
“十一五”期间,全市工业增加值由155.67亿元提高到427.61亿元,年均增长19.4%;完成技改投资529.62亿元,年均增长50.7%;工业对财政贡献率超过50%。 今年1至5月,全市规模工业利润总额增长49.3%,增幅高于全自治区69.6个百分点。食品制造业增长92.4%,先进高端装备制造业增长超过45%。更值得欣慰的是,全市规模工业利润大幅增长的同时,规模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5%。今年7月,我市顺利完成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复核,26项指标达到或基本达到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要求。
二、旅游业转型升级跨步前行
刚刚过去的暑期,桂林旅游持续“高温”,各景区景点游人如织。据同程网发布的报告显示,暑期全国十大热门旅游城市中,桂林名列第一。
近年来,我市全力建设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打造国际旅游胜地,积极探索旅游发展新模式,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在旅游业“二次创业”过程中,产业链不断延伸,产业附加值和辐射带动力不断提高,旅游公共服务的软件和硬件不断升级。
“十一五”期间,桂林旅游业保持了快速发展,累计接待游客8601.90万人次,年均增长13.3%;实现旅游总收入549.74亿元,年均增长23.8%,旅游业质量效益明显提升。从去年开始,我市投入1亿多元,对漓江5A级景区进行升级,为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打造国际旅游胜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今年上半年,我市接待中外游客1482.44万人次,同比增长17.7%;实现旅游收入111.61亿元,同比增长26.8%。
三、特色效益农业增产增收
桂林是广西的农业大市,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现代化水平一直处于广西前列。在“农业稳市”发展战略引领下,兴安县的葡萄、资源县的红提、荔浦县的芋头、平乐县的月柿、阳朔县的金桔、灌阳县的黑李等特色农业品牌已名声在外,“一县一品、一乡一品、一村一品”基本形成。
“十一五”期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突破300亿元、增加值突破20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5000元大关。今年上半年,全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4542元,增长18.1%,继续快于GDP增速,增幅高于全国5.7个百分点。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幅位于广西前列。
四、文化事业产业谱写新华章
作为国家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桂林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实施“文化立市”战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不断谱写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新篇章。
2009年4月,桂林市委、市政府面向基层、面向百姓创新打造了桂林“百姓大舞台”这个公益性、群众性的公共文化服务品牌。为全国探索出了一条“政府投入小、社会影响大、百姓广参与、群众得实惠”的新路。桂林“百姓大舞台”至今演出近100场,成为广西甚至全国有名的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是中国最早、最具魅力的大型山水实景演出,成为文化产品成功走向市场的全国典范。今年上半年,市桂剧团、彩调团、曲艺团成功改制,我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走在广西前列。 此外,在临桂新区,桂林文化新地标“一院两馆”已经拔地而起;还有桂林甑皮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以及桂林创新创意文化节的举办,也为桂林文化产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