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中秋,北京一家公司推出多款用真金白银制造的月饼,价格最贵的黄金月饼售价为47620元/套。虽然银行的一位理财经理称,金银月饼很畅销,但专家却认为,金银月饼价格远远背离金银本身价格,并不具备投资价值。
再美味的东西,吃得多了,都想换个口味,月饼当然也不例外。尽管岁岁年年中秋月都是一个样,但月饼厂家却是挖空心思变换口味,传统的月饼馅料早已被突破甚至颠覆,连鱼翅、鲍鱼都纷纷被装进了月饼里。不过,仅仅用来吃的月饼,无论如何千变万化,仍然难免被吃腻,吃,仅仅是最底层的人类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当然不能总停留在饱口福这一低层次需求,于是,不能吃但却能满足更高层次需求的“金银月饼”登堂入室,也就自然而然,甚至不失为社会发展的产物。
某种程度上,不能吃的“金银月饼”,骨子里不过是天价粽子、天价月饼的升级版罢了。尤其是作为食用的天价月饼,屡屡遭遇质疑,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和监管,而一旦给月饼换上“金银”馅料,则摇身一变成了投资品。既可应时应景的沾尽中秋商机,又不必担心被扣上天价食品的恶名,“金银月饼”这个擦边球,的确打得相当精明。
事实上,尽管“金银月饼”并不具备投资价值,理性的消费者和投资者也绝无为此埋单的道理。但正如任何“天价”类商品一样,节假日礼品经济背后隐藏的权力公关、灰色交易乃至利益输送,构成了“金银月饼”最强有力的市场需求与商业支撑。
人民网的一篇文章说到:“金银月饼”托的是月饼名号、走的是人情路线、下的是昂贵成本,说起来“礼轻”,实际上“情义”很重,容易成为一些人眼中的“馈赠佳品”,在送礼风气高烧不退的背景下走红也就不稀奇了。从本质上说,送入政府机关的“金银月饼”,与天价烟酒、豪华礼品等如出一辙,意在明修人情往来的“栈道”,暗度权钱交易的“陈仓”。 所以,“金银月饼”作为一种商品不是不可以有,但绝不能以腐败做馅,成为行贿寻租的道具。
新商报的文章也提到:不仅是“金银月饼”,事实上,大多天价商品都畅销得很。这其中,可能有服务周到的因素,比如明码标价、提供各式发票等,也可能确有销售方所言的收藏价值的因素。不过,“金银月饼”明眼人一看便知,这是表象而已。由于附加了一些工艺成本,金银月饼的单价要远比银行售卖的金条、银条贵得多,价格与价值不相符的金银月饼之所以畅销,关键还在于节日腐败的刚性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