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26号,是钱塘江大桥的75岁生日。杭州举行了隆重的“钱塘江大桥通车75周年纪念大会”,国内航天、桥梁、铁路、公路、建筑等方面的院士、顶级专家等500余人参加,纪念这座75年来任凭风吹浪打,岿然不动、“炸药不放对位置都炸不掉的桥”的经典桥梁。
上海著名的“外白渡桥”是一家英国公司设计的,上个世纪90年代,该公司致函中国政府部门,称到某年某月某日,该桥寿命已到100年,他们对该桥的责任已经终止。对于桥梁保质100年来说,75岁的钱塘江大桥也就是老年而已,算不上太出奇,但比起那些通车不到一年,甚至刚刚竣工就坍塌的大桥来说,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奇迹。
活在当下,有一种非正常死亡叫“过桥死”,某时某刻开车上桥,说不定“轰”的一声,桥往下陷,车往下掉,魂往西飞。据媒体统计,自2007年起,5年来,全国共有37座桥梁垮塌,其中13座在建,共致使182人丧生,177人受伤。
每遇桥梁“过早夭折”,有关部门公布的原因总是“意外”,客观不可抗力,或外力撞击,或车辆超载,或天气原因,极少是人为因素。于是,罕有人因此而受到问责;于是,桥照修、桥照塌,谁遇上塌桥谁倒霉。
更不堪的原因还在于,桥梁建设也和许多基建项目一样,沦为权力染指的“唐僧肉”。桥梁工程“击鼓传花”到了建设者手上,不偷工减料、不牺牲桥梁质量,就无法维持基本利润。设计再好,技术再先进,钱没了,桥梁能好吗?今天,我们一边面对拥有75年历史的坚实大桥,一边面对几十座“桥脆脆”。而拿什么来纪念钱塘江大桥的75岁生日?我们唯有扪心自问。
人民日报的一篇文章评论到:“跟那个年代比起来,现在我们不缺技术,也不缺资金,更不需要用生命去冒险。”近来桥梁坍塌事故频发,令人痛心。中国在桥梁设计、施工、监理各个方面的水平都没有问题,但是利益交换、层层分包造成某些工艺的缺失;程序上的省略,导致设计的要求达不到,再加上日常管理和养护比较落后,所以当超载出现时,直接导致桥梁事故的发生。
新京报的一篇文章提到:其实,如果不是哈尔滨塌桥事故,以及屡屡爆出的其他桥梁道路坍塌事故,钱塘江大桥的75岁生日不会得到如此多的关注。一边是有走过四分之三个世纪的钱塘江大桥,一边是通车不到一年便塌掉的哈尔滨大桥,真是“桥比桥,气死人”。网友对钱塘江大桥的追捧,实际是对其他桥梁“英年早逝”的无情讽刺,这种情感倾向虽带有明显的感性成分,却是主流价值观的一次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