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数公众享受长假旅游休闲时,大多单位和企业仍有人坚守岗位。连日来,“加班费”成了备受关注的话题。这个问题之所以广受关注,至少说明在一些地方一些领域,足额兑现加班费仍没有成为“常态”。
在我国,劳动者在休息日、法定休假日值班,依法享受高于正常工作日的工资报酬。近年来,随着劳动者维权意识不断增强,政府监督和执法力度不断加大,我国加班费兑现情况正在好转。在各类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员工的加班费能得到有效保障;然而,在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效益不太好的企业,拖欠甚至不发放加班费现象依然存在。
虽然惩治用人单位安排加班不支付加班费已有法可依。然而在现实中,员工因加班费向有关部门提出仲裁或对簿公堂,本人要承担举证责任,而一些用人单位用工备案制度不完善,使得员工在举证“自己确实加过班”时遇到了不小的难题。
要杜绝“安排加班不支付加班费”现象发生,关键在于监管部门制定规则、督促用人单位落实好用工备案制度,并对加班费兑现情况进行常态化监督检查。在受理投诉时,应让用人单位承担举证责任;一旦发现用人单位未兑现加班费现象,应严厉处罚,并将其行为纳入企业征信体制,加大用人单位的违法成本,进而营造良好的守法环境。
新华网评论到,在一个法治社会,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容不得半点含糊。让每一位劳动者体面工作、有尊严地劳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当劳动者不再为加班费纠结、加班费不再是备受关注的话题时,我们的劳动关系才会更加和谐,社会也将更加和谐。
湖南日报认为,人社部门公布节假日加班工资计算公式,提醒用人单位依法支付加班工资,提醒劳动者维权,值得肯定。但如果这类提醒仅限于是“候鸟式提醒”,季节一到,就能见着,却没有实际举措跟进,也就很容易流于形式,和平时听得耳朵起茧的“注意别买假货”之类的提醒没什么两样。除了开口提醒外,更要动手执法,不能民不举官不究,坐在办公室里等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