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视网

桂视网>新闻>正在查看

有多少“中国式陋习”在身边出现

2012年10月18日 17:57:20  来源: 午间道  所属分类:观点评论  编辑:gltvs.com  阅读:   查看评论()

 

  这两天,一条有关“中国式过马路”的微博引起热议,“中国式过马路,就是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这条微博一天内被近10万网友转发,并且在网络上持续发酵。
  除了这句话微博还配了一张行人过马路的照片,虽然从照片上看不到交通信号灯,但有好几位行人并没有走在斑马线上,而是走在旁边的机动车变道路标上,其中有推着婴儿车的老人,也有电动车、卖水果的三轮车。 这种“凑足一撮人就走”的“中国式过马路”现象引起社会的广泛热议。现实生活中,随意横穿马路、践踏草坪,公共场所大声喧哗、乱扔垃圾……许多人一边痛恨这些陋习,一边在自觉不自觉中“随大流”。
  在遇到红灯或者拥堵时,我们经常发现,只要有车占用非机动车道或者对侧车道朝前挤,立马就会有更多的车辆跟过来,造成更大程度的拥堵;本来没有路的草地上,只要有人从上面走,马上就会有更多的人踩出一条路来……有网友循着“中国式过马路”的思路,将翻越马路护栏称为“中国式跨栏”,将开车强行变道称为“中国式并线”,将逆行造成的堵车称为“中国式堵车”,这些陋习看似无足轻重,但是却对社会环境和国民形象有着破坏性影响。由“中国式过马路”引起的讨论正在互联网上持续发酵,许多网友由此及彼地开始检讨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点滴“错误”,齐声向“中国式”陋习说不。

 


 

 

  光明网的一篇文章说到:“中国式过马路”的怪象,表面上是法不责众的心态作怪,实际上却是社会规则失范所致。倘若没有法纪的刚性重塑规则意识,仅靠媒体的振臂一呼和道德谴责,即便红灯亮了,即便规则就在眼前,依然会有人流毫无顾忌地迈步前进。

 

 


  京华时报的文章也提到,公民良好出行习惯的养成,遵守交通规则文明操守的形成,虽然与个人的品德修养相关,但根本上依赖于严格执法塑造的公民社会环境。忽视这一点,在公共传播领域中动辄打上“中国式”的标签,极可能造成偏见性的误解,干扰公众对解决违法现象的信心与方向。就此而言,集体闯红灯的行为当批,但“中国式”的标签不宜泛滥
 

扫码转发

精彩视频

热点排行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