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视网

桂视网>新闻>正在查看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消除病根,“黑救护车”才会绝迹

2012年10月23日 11:31:49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所属分类:观点评论  编辑:gltvs.com  阅读:   查看评论()

  “黑救护车”横行,实际上是“地下经济”部分代行了公共服务的职能

  日前,媒体调查发现,不少城市各大医院周边,一些“山寨救护车”、高仿“黑救护车”频繁出没,根据病人病情漫天要价、坐地起价,甚至与正规急救车争抢病人。

  “黑救护车”设备简陋、隐患不少,决定了其发生医疗或安全事故的高风险。因此,查处“黑救护车”,维持正常公共医疗秩序是有关部门应尽职责。但是,仅凭严格监管能否彻底治理“黑救护车”?或者说,“黑救护车”横行的病根到底在哪里?

  “黑救护车”大行其道,固然有设租牟利的驱动力,但更源于市场供给失衡和价格体系失真。

  从供求来看,公共医疗资源集中度过高和优质医疗资源稀缺,导致患者就医集中度过高。即使加快医疗急救网络的建设,强化医院接转能力,但就目前情况看,其效果也会稀释。从成本效益看,据记者调查,目前大部分地区实行的是急救车有偿服务,与“黑救护车”相比,正规救护车并不具备明显价格优势,如果管理不善,那么运转效率上或许还低于后者。

  可见,公共医疗运行机制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不除,即使查掉了一批“黑救护车”,但在庞大市场需求刺激下,仍可能催生出下一批“黑救护车”。

  实际上,类似“黑救护车”的“地下经济”,并不鲜见。比如,在郊区和农村等公共投入不足的地方,总有“黑校车”出没。即使家长明知有安全隐患,但依然让孩子登车上路。又比如,在许多城市,“黑出租”屡禁不绝。打车难,让许多市民不得不选择“黑车”。

  从供需角度看,“黑救护车”、“黑校车”或“黑出租”,实际上都是“地下经济”部分代行了公共服务的职能。而这种“职能”之所以成立,源于两种“不够”:一是公共管理效率不高,二是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地下经济”顽固生长的土壤,往往由此产生。

  所以,治理“黑救护车”等“地下经济”问题,治本之策还在于提高公共管理效率、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提高效率,不仅需要整合监管体系,提高监管效率,更意味着管理方式的创新。如果公共医疗急救系统突出义务而非效益属性,其相对于“黑救护车”的比较优势就会凸现;如果出租车运营体制降低门槛,市场发现功能就会找到供需平衡点,从而消除人们对于“黑车”的需求。

  同样,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的增强,也不只是加大财政投入那么简单。政府投资是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的主要推手,但常常面临支付不力、效果不彰等风险。对冲风险的最好办法,就是引入社会投资。有序开放救护市场,让更多可靠的社会资本进入急救领域,使之成为正规急救的有益补充,那么险象环生的“黑救护车”就会逐渐丧失横行动力。

  总之,公共服务越不漂浮,“地下经济”就越难以滋生。这既需要政府服务意识的提升,也需要对市场自主能力体现出更多的尊重和借重。

 

相关内容:

扫码转发

精彩视频

热点排行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