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媒体的报道,一个常年居住在井下的特殊群体,走入了公众视线。这些人不同于通常想象的流浪者,而是在城市底层谋生的打工者。为了节省开销,只能在免费的井底穴居。“井下10年,为了孩子,我觉得值” ,“像我这样的人,跟要饭的差不多,尊严在我身上谈不上”……这些“穴居者”的内心表达,更是让闻者心酸。
看着那些图片和报道,很多人内心涌动着悲悯,但看到随后井口陆续被封、“井底人”何去何从没有着落,人们也不禁心存担忧。如果媒体的报道让“井底人”无家可归,如果旁观者在表达完同情之后,却让“井底人”面临更惨的生存境遇,那还不如不要去“帮倒忙”。
这些担忧有一定的现实背景,但值得追问的是,对这些“井底人”不闻不问,就是最好的选择吗?很多城市包括北京,都曾发生过因热力管道泄漏导致的故障。这些人常年生活于管道边上,即便从安全角度说,也是难让人放心的,毕竟,没出事不代表不会出事。如果看见了却无动于衷地走开,何尝不是一种不负责任乃至残忍?
当然,媒体的善意,也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理解。无论媒体是否报道,这些“穴居者”都是一种客观存在。没有一个国家或城市,可以完全杜绝贫困群体的存在。他们虽然贫困,却都在自食其力,“双手换饭吃”,他们的存在本身,并不丢城市的人;怎么对待他们,才是检视一个城市文明的关键。封堵他们寄居的井容易,但要想好他们的后路。
从长远来看,更好的社会政策才是最好的救助手段。这些井下穴居者,是把社会最底层人所面临的困苦,以更集中极端的形式表现了出来。其中有哪些是可以通过完善社会政策而改变的,值得探究。
网友评论:
@北京鲁戈:看了这些报道之后,仍不禁心酸!在全国人民都在努力实现中国梦的今天,尤其不能遗忘这些弱势群体的人们!
@阿田:他们是弱势群体,只有被推到风口浪尖才能引起社会关注,但是这关注能持续多久又会产生什么实际作用?
@XR肖荣:有时候可能你真的就不理解,为什么有些事完全超乎你想象,你可能很随便就花了300元,但有些人却是那么需要钱。
新华每日电讯:井底蜗居的悲情该如何化解
来看媒体的评论,新华每日电讯的文章说到,对城市中的弱势者而言,寻求可能的庇护,应该是他们在实现城市梦的过程中可选择的路径依赖。然而,这种境况的实现,肯定不能完全仰仗于媒体的关注和舆论的热议,而需要社会管理者勾勒出稳定而可靠的社会保障制度。
京华时报:“井下居民”折射城市救助难题
京华时报的文章认为,“井底人”的现状暴露了救助机制的软肋和漏洞,亟须加以完善。诚然,制度的设计和实施有一个过程,但只要一步步做下去,事情就会逐渐改观。现在,寒冬来临,如何有效救济各类边缘群体,使他们免于受冻,得到基本生活保障,是摆在城市管理者乃至全社会面前的一个良心课题、责任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