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视网

桂视网>新闻>正在查看

远征路上血写的青春

2015年08月04日 10:10:23  来源: 桂视网  所属分类:抗战老兵  编辑:唐大钧 实习:黄娉  阅读:   查看评论()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70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再寻访那些亲历这场战争的人时,他们或许早已离去,或许已年近期颐。他们,用他们的鲜血、他们的青春、他们的生命来拯救民族危亡。我们,用我们的微薄之力来抢救历史,弥补我们对抗战老兵的亏欠。我们在桂林寻访到了当年冒着生命危险战斗在滇缅公路运输线上的张裕华老人。


张裕华于1922年六月出生在桂林。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在国家处于生死存亡之际,他走上了投军报国、抗日杀敌之路。16岁时就读于黄埔军校二分校十八期步兵科,五年后被分配到中国远征军驮马运输大队担任上尉连长一职,在队伍里负责物资和士兵运输。

 

当时,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已经形成,美国通过飞机将汽油、机械、军火、罐头、饼干还有士兵,经过驼峰航线运送到昆明进行集结,然后由张裕华和他的战友分送到大理、重庆、南宁等地。张裕华的内心是极为沉重而痛苦的。每天听着轰鸣的炮声、激烈扫射的枪声,他知道,上了战场就相当于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可是,没办法,战场需要士兵,祖国需要战士,他必须把这样一个个年轻的生命送上前线。

 

战争的代价是惨重的,需要献血来填补邪恶者的野心,因而这场战争也是惨烈的。张裕华每天都穿梭于云南的深山老林中,为祖国运送战士,他几乎每天都是开车行走在路上。当时的环境是十分恶劣的,山路崎岖,经常有人坠入山谷,伤亡惨重。而当时物资短缺,张裕华和战士们经常都是被迫饿着肚子赶路。饿着肚子干事是极为痛苦的一件事,但当时的条件还有战士们肩负的使命促使他们竭力前行,无怨无悔。

 

1944年,张裕华回到桂林,加入了驻守桂林的31军,管理着炮车这一类事务。由于战事频繁、战况难以预测,10月,日军占领桂林后,张裕华逃到乡下躲避日军的屠戮。战火纷飞的年代,现在的我们感受不到当初他们生活有多么艰难,只能听着故事,唏嘘不止。

 

 

如今,张裕华老人已经到了应该安享晚年的年纪,老人也如愿能够安享晚年了。与其他老兵相比,张裕华是幸福的,身边有同是抗战妻子的陪伴,膝下儿女也都孝顺,这真是令人无比欣慰的事情。虽然已是年近期颐,老人仍然十分关心国事,他最喜欢看的就是中央四套的《海峡两岸》节目,作为黄埔学子,作为当年的抗战老兵,他内心渴望着祖国统一。

 

看来,爱国无关年龄、无关身体状况,那满腔的爱国热血永远不会随着年龄而衰老。不过人老了,病痛也会紧随其后。老人的身体已经一日不比一日,在此衷心希望老人能快快好起来。

 

随着社会对老兵的关注程度的提高、说是要抢救历史的呼声的日益强烈,在广大大学生群体中,甚至是民众中兴起了一股抗战新闻潮,这个潮流不知道应该令我们欣喜,还是应该忧虑呢。

 

一天天的关注,人们甚至已经把挖掘老兵旧事当成了乐趣,而忽略了老兵需要的是什么。老兵即将凋零,而我们还要去抢新闻,老人不再年轻,经不起我们的折腾。关于老兵的新闻大抵千篇一律,新闻已经不再像新闻,我在老兵回忆旧事时的眼神中不仅看到了想当年峥嵘岁月时的自豪,还看到了老人似乎在表达他的心也是累了、倦了、怠了。

 

 

历史淹没了的老兵的功绩,我们已经渐渐帮他们把历史的灰尘拭去,而现在我们不应该继续追随这个潮流了,谁愿意看到哪一天在老人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在接受我们的“审问”呢?老人应该安享晚年,轰轰烈烈的年代已经是离他们远了,远了。

 

褪去浮华,我们不是不再关注老兵,只是关注渐渐变成关怀, 就是对老人最好的尊重、最高境界的爱。他们在远征路上血写的青春,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希望社会上更多的人能够关爱老兵,陪老兵度过凋零前的这段时光。

 

相关内容:

扫码转发

精彩视频

热点排行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