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太原9月19日讯(记者 魏金金)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重要的文化资源。正确认识非遗、有效地保护传承发展非遗,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山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9月18日,在“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网络传播活动山西行上,山西省文化厅副厅长张健就近年来山西省非遗保护的情况作了详细介绍。
据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目前山西省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名录项目116项,保护单位168个,位列全国第三;省级403项、保护单位723个;市级1534项,县级4010项。现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06人,省级815人,市级1855人、县级3502人。省、市政府将非遗保护、保存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省政府、各市和89个县(市、区)都将非遗保护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其余县(市、区)列入工作议程。全省有9个市和非遗项目较多的县成立了独立的非遗保护工作机构。
张健现场谈到,自2006年以来,中央财政累计投入山西省非遗保护专项资金2.55亿元。已建成遍布全省各地的非遗文化展示场馆128个,传习所322个,特别是2017年8月山西省非遗展示馆正式开馆,山西省从此有了省级非遗宣传展示阵地。这些场所已经成为展示地方文化和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平台。在基础研究工作方面,山西省现承担国家级非遗研究课题6项,在全国率先出台《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存工作规范和技术标准》多项等规章制度。
“在文化部和教育部的支持下,山西省实施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据不完全统计,2011以来,各市、县共举办非遗培训550多次,参训人员2万余人。这些培训极大地提高非遗传承人群的实践水平和传承能力。”张健说。
在抢救性保护方面,2016年,山西省承担文化部安排的抢救性记录试点工作在全国率先通过文化部评估。目前,正在开展对刘耀文(太原锣鼓)等35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的抢救性记录,并正逐步迈向规范化、系统化。2013-2015年,全省3家国家级和14家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通过财政支持、企业自筹等方式投入资金9779万元,对核心工艺进行重点保护及复古性恢复等措施,实现了非遗活态传承。
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山西省注重将振兴传统工艺和扶贫工作相结合。张健在现场介绍,2016年,在各部门的支持下,山河醋业有限公司在国家级贫困县和顺县投资1.2亿,建设年产值1亿的手工老陈醋园区,既传承了有400年历史的“德盛昌”老陈醋古法酿制技艺,又通过扶持农户种植和提供就业岗位,直接带动周边10个乡镇的经济发展。2017年5月,山西省研究制定“山西省贯彻落实《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实施方案”(初稿),同时在国家级贫困县静乐县设立“山西静乐传统工艺工作站”,争取中央资金200万元,帮助当地传统工艺项目丰富创作,助力脱贫攻坚。
前不久,《国务院关于支持山西省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意见》正式出台,其中提出“建设省域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对此,张健表示,这将是山西省加速文化发展和非遗保护事业的重大机遇,“2015年,山西省首创实施‘乡村文化记忆工程’,在文化原生地因地制宜保护、研究、宣传、传承和综合利用乡村优秀文化遗产,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并引起了国家深改办的重视”。
据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目前山西省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名录项目116项,保护单位168个,位列全国第三;省级403项、保护单位723个;市级1534项,县级4010项。现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06人,省级815人,市级1855人、县级3502人。省、市政府将非遗保护、保存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省政府、各市和89个县(市、区)都将非遗保护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其余县(市、区)列入工作议程。全省有9个市和非遗项目较多的县成立了独立的非遗保护工作机构。
张健现场谈到,自2006年以来,中央财政累计投入山西省非遗保护专项资金2.55亿元。已建成遍布全省各地的非遗文化展示场馆128个,传习所322个,特别是2017年8月山西省非遗展示馆正式开馆,山西省从此有了省级非遗宣传展示阵地。这些场所已经成为展示地方文化和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平台。在基础研究工作方面,山西省现承担国家级非遗研究课题6项,在全国率先出台《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存工作规范和技术标准》多项等规章制度。
“在文化部和教育部的支持下,山西省实施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据不完全统计,2011以来,各市、县共举办非遗培训550多次,参训人员2万余人。这些培训极大地提高非遗传承人群的实践水平和传承能力。”张健说。
在抢救性保护方面,2016年,山西省承担文化部安排的抢救性记录试点工作在全国率先通过文化部评估。目前,正在开展对刘耀文(太原锣鼓)等35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的抢救性记录,并正逐步迈向规范化、系统化。2013-2015年,全省3家国家级和14家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通过财政支持、企业自筹等方式投入资金9779万元,对核心工艺进行重点保护及复古性恢复等措施,实现了非遗活态传承。
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山西省注重将振兴传统工艺和扶贫工作相结合。张健在现场介绍,2016年,在各部门的支持下,山河醋业有限公司在国家级贫困县和顺县投资1.2亿,建设年产值1亿的手工老陈醋园区,既传承了有400年历史的“德盛昌”老陈醋古法酿制技艺,又通过扶持农户种植和提供就业岗位,直接带动周边10个乡镇的经济发展。2017年5月,山西省研究制定“山西省贯彻落实《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实施方案”(初稿),同时在国家级贫困县静乐县设立“山西静乐传统工艺工作站”,争取中央资金200万元,帮助当地传统工艺项目丰富创作,助力脱贫攻坚。
前不久,《国务院关于支持山西省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意见》正式出台,其中提出“建设省域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对此,张健表示,这将是山西省加速文化发展和非遗保护事业的重大机遇,“2015年,山西省首创实施‘乡村文化记忆工程’,在文化原生地因地制宜保护、研究、宣传、传承和综合利用乡村优秀文化遗产,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并引起了国家深改办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