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鸟”先飞成头雁
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记者 邓盛龙
编者按 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 精神,进一步激发深度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奋斗创造幸福生活的内生动力,坚定脱贫致富的信心、决心,本报今日起在“我奋斗 我幸福”专栏下开设“脱贫故事”分栏目,集中宣传报道我区一批脱贫先进典型,展示贫困群众自力更生、开创致富之路的好经验好做法,敬请垂注。
以前,村里人叫赖运升“老赖”,透着鄙视;现在,称呼“赖叔”,满怀尊重。
“运升这个名字,没给我带来好运气。”3月29日,春分过后,南宁市邕宁区那楼镇中山村那志坡的桑田绿意盎然。57岁的赖运升佝着背,整张脸都埋进了嫩绿里,一边手脚麻利地采摘桑叶,一边自嘲地说。
佝背,是因为14年前的一次意外,造成脊髓骨损伤,落下三级残疾。这还不是赖家全部的坏运气:赖运升做生意失败,光向银行就借了5万元,亲朋好友借了个遍;妻子种桑养蚕,但技术不过关,别人年收入至少上万元,赖家一年仅有几千元。
因为穷,儿子以630分优异中考成绩考上重点高中,却不得不去广东打工。话及伤心处,这个坚强汉子潸然泪下。
赖运升为此没少吃苦头:在邻村水果基地务工,甚至去珠海赶海捕鱼,哪有活干就去哪,终于在4年前还清了债。一心想着脱贫致富的赖运升跑到中山市开粉店,不想又亏了。
再回到村里,赖运升终于迎来了好运气:村里的桑蚕专业合作社创建了阳光助残示范基地,那楼镇及周边乡镇100多名残疾人通过养蚕脱了贫。最关键的是,合作社有南宁来的技术员指导。
赖运升的心热起来了。
心动,就要行动,更要脑动。他说服妻子重操旧业种桑养蚕,他来当主力。
“你行吗?以前蚕宝宝谁在吃谁在睡,你都不懂。”妻子说。
“合作社不是有技术员吗,看我的。”赖运升用的是“笨办法”,合作社怎么养,他就照葫芦画瓢——合作社用竹编给小蚕作“床”,他也用竹编;合作社用石灰消毒,他也用石灰。遇到不懂的,就不厌其烦地请教技术员谈有兴。
重新养蚕第一年,赖家就迎来丰收,年收入5.5万元。
去年春节前,赖家建起2层新楼房。赖运升已不满足“小打小闹”了——他与合作社合作按3∶7比例出资,共建了一个面积380平方米的蚕农实训基地,基地养蚕收入归赖运升所有。目前,基地正在安装自动化养蚕设备,他任技术讲解员。“基地每批蚕可出茧175公斤,市价60元/公斤,一年12批,今年有搞头了!”赖运升说。
在合作社2000多名社员中,赖运升成了传奇,3年内完成了人生“三级跳”:2015年脱贫,2017年建新房,2018年搞实训基地,成为中山村种桑养蚕的领头雁。
种桑养蚕是个辛苦活。儿女劝赖运升:“家里的债都还清了,别那么拼。”赖运升一瞪眼:“不拼好日子能从天上掉下来!”
也有人背地里说赖运升“傻”。按他的情况,可低保兜底脱贫,“赖着政府就脱贫了嘛。”赖运升一听火了:“我背是驼了,但还有手有脚呢。晒着太阳,等着政府和干部来帮脱贫。丢不丢人!”
“村里有赖叔,真好!”驻村第一书记杜艳芳说,中山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89户772人,已在2017年整村脱贫。“一味‘等靠要’,提起赖叔,谁还能不脸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