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甲子的4个“弯道超车”
上汽通用五菱以及前身们的风雨兼程60年
广西新闻网-南国今报记者岑炜鑫 文/图
弯道超车,在竞技赛车中是非常高难度的超越技巧,但也几乎是超车的唯一方式。
一个甲子60年,能有几回弯道超车?
在60年来的汽车制造业风云变幻中,柳州车企抓住了机会。正如上汽通用五菱,以及它的前身柳州动力机械厂、柳州拖拉机厂、柳州微型汽车厂和柳州五菱汽车有限责任公司。变的是厂名,不变的是他们审时度势做出的精准市场定位,创新产品竞争力的薪火相传。让我们感受一下一路来他们弯道超车的4个时段,如今依稀能重温当年柳州工业脊梁在风雨中的那份坚韧与铿锵。
第一弯:转型拖拉机
1958年初,广西壮族自治区决定将柳州设为广西动力机械的生产基地。当年10月28日,柳州动力机械厂成立。面对动力机械滞销,第一代五菱人第一次弯道超车想到了拖拉机。1960年投产, 1965年丰收牌拖拉机被列为国家定型产品。柳州动力机械厂正式改名为柳州拖拉机厂,转型拖拉机生产,进入拖拉机时代。
产业工人感言:很多老柳州印象里还保留着“柳拖”的称呼,正是见证了那段流金岁月,那时的工人可谓是“早上拆床、晚上铺床”、“竹篱笆围墙”,咬牙买车做测绘,“站稳双脚,打出拳头”,硬生生地把柳拖打造成年产5000辆的全国8大拖拉机厂之一。
2015年春在生产线忙碌的产业工人。
第二弯:转型微型车
改革开放春风暖,汽车需求陡然增大。面对市场变化,适应国情,五菱第二个弯道超车就是上微型车。1982年1月,工厂试制的第一辆万家牌微型货车成功。这是产业工人用手工敲打和靠模等方法研制出来的。1985年,柳拖正式改名柳州微型汽车厂。转型微车后,五菱积极寻求对外合作,向社会各界融资金、融技术,先后与日本三菱、大发等企业签订联合开发技术援助合同,引进生产与管理等方面的先进经验与技术,持续改进公司的制造水平与产品质量。
产业工人感言:记得当时的一句话很流行,“微型汽车精品,中国柳州五菱”,在多次技改后,1998年,产销达到10万辆的规模,取得国内微车行业产销第一的位置,这是几代五菱人的梦想。
第三弯:转型三方合资
世纪之初,中国汽车产业合资化风潮席卷大江南北,五菱不甘人后。在第三次弯道超车时,2002年五菱选择了新伙伴,当年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三方合资,使五菱人站到了一个全新的起点,合资一个月后,第一款符合国家安碰法规的微面五菱之光上市,并定义了安全微面,成为合资公司成长的产品基石。
一边是世界先进的造车理念,一边是艰苦创业的本地市场实践,资源整合与自主创新,完成了这次弯道超车,2006年重返微车销售全国第一的位置。
产业工人感言:变则通,世上从来没有救世主。先进的管理让人大开眼界,精准的成本控制让人茅塞顿开,汽车产业规模化效应展现出威力。没有最强只有更强。
第四弯:转型百万大鳄
放眼国内车企诸强,产销过百万台的车企屈指可数,而要进入这个庞大产业的第一集团,百万台犹如入场券。在2009年,上汽通用五菱实现年销量106万辆,成为国内第一个销量破百万的单一车企,这个弯道超车,漂亮!这背后是五菱荣光“大微客”时代的精准定位。2010年,上汽通用五菱创立了乘用车品牌宝骏,一年后,宝骏品牌旗下首款产品宝骏630下线,“多点制造、商乘并举、跨洋出海”的时代到来了。从宝骏560到如今下半年上市的宝骏新能源车E200,一个车企在短短几年内建成乘用车完善的产品体系,多点开花的局面已然形成。五菱宏光、宝骏510、宝骏730等在各自细分市场上的销量翘楚地位,让上汽通用五菱不止步于百万大鳄的昙花一现,而是中国车企销量的常青树。2017年上汽通用五菱累计销售整车215万辆,这是柳州工业数据报表上一朵绚烂的花。
产业工人感言:记得去年广告词有个好玩的比喻,“2017年宝骏560累计销售15万辆,车重量累加相当于1亿碗分量十足的柳州特产螺蛳粉”。宝骏车与螺蛳粉更像是柳州的名片广播大江南北,柳州人心中的那份自豪,应该是有粉有车有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