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视网

桂视网>新闻>正在查看

培育核心价值观需夯实家庭教育基础

2018年01月03日 15:45:23  来源: 湖北日报  所属分类:相关资讯  编辑:黄赐勇  阅读:   查看评论()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谈到“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时明确指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对此提出具体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一个个家庭的道德风貌构成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精神文明的基础和底色。这实际上强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进一步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应以家庭教育作为基础工程和重要抓手。

  中国传统家教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教育效果显著。古代以制定和遵守家训家规、营造和传承家风为主要形式的家教文化流传至今,丰厚的养料泽被后人。但也应客观认识到,这些好的家教传统在现代社会没能得到很好的传承,当前的家庭教育在很多方面存在着较为突出问题,表现为教育意识欠缺、教育理念扭曲、教育资源匮乏、教育合力不足、教育方法不当等。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跑线的家庭教育一旦出现缺位甚至偏差,人生的第一颗纽扣就容易扣错,社会便缺少了涵育共同价值最基础的土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难以真正实现落地生根。鉴于此,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夯实家庭教育的基础性作用。

  增强德育为先的教育意识

  儒家经典五经之一的《礼记·学记》中曾讲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古代君王治国安邦将教育确立为最优先和最重要的工作,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对家教家风的重视同样可见一斑。这种自觉的意识可以在古人流传下来的家训、家规中找到答案。一方面,古人家训、家规多以“修身”“齐家”作为家教的首要任务,倡导孝父母、和弟兄、睦邻里、守仁信、尚勤廉等价值理念。如诸葛亮“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黄庭坚“藏书万卷可教子,遗金满籝常作灾”,朱柏庐“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等;另一方面受家国同构传统影响,家庭教育也体现了“治国”“平天下”的社会责任和担当,如张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左宗棠“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张之洞“仁厚遵家法,忠良报国恩”等。当下的中国,经过近四十年的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已经摆脱了“落后的社会生产”的束缚,日渐富裕起来的中国人更应该理性地思考人生的意义和追求,认识到“整齐门内,提撕子孙”的重要性,用社会主义的荣辱观、是非观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

  树立崇德向善的教育理念

  家庭教育能否取得良好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作用的发挥。父母的言传身教传递着家庭的基本价值观念,也构建着家风的能量场。正确的价值观念能够对子女的价值观进行有效引导和纠偏,错误的价值观念也会误导和扭曲子女的价值观。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常面对传统与现代两种文明,东方和西方价值观念的碰撞,一些父母受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影响,鄙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传统道德,更在举手投足中将这些不良价值观念传染给子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背道而驰。教育家陶行知大力倡导“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理念。这里的“真”,既是真知识,也指真品格,惟有德才兼备,人才能走向更宽广的人生舞台。同时,培养合格的爱国公民,使其在注重个人修身的基础上具备良好的社会公德也是家庭德育的重要使命。正如卢梭指出的,“教育把一个国家的形式赋予人的心灵,并进而形成他的观点和趣味,使得他们……成为爱国者。”

  采撷中华文化的教育资源

  文化是人类实践创造的精神产物,本然地具有陶冶人、启发人、塑造人、影响人的道德教化作用。文化一词的拉丁词根意为“栽培”“培育”,中华文化更是始于教、源于化,通过“以文化人”“文以载道”“化成天下”来促进个人、家庭、社会、国家、民族的永续发展和文明进步。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自然离不开文化的影响,家庭教育是建立在认知、认同基础上的对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弘扬和践行,家教文化是对民族文化大系统的进一步充实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文化的意义和价值,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文化及其基本精神的凝练概括,明确了中华民族价值追求最大公约数,也为家庭教育指明了重点与方向。今天的家庭教育应在开放多元、民主法治等时代精神的基础上广泛采撷中华文化的优质资源,剥离传统文化中保守、世故的成分,用文化补给德育,用德育发展文化。

  营造和谐美好的教育环境

  家庭教育环境对道德养成具有显著的影响,这里的环境既包括物质环境也包括情感环境,而且教育情境的作用更显著。首先,和谐、平等、温馨、进取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增强家庭成员的安全感、信任感和幸福感,养成健康有序的习惯、乐观严谨的性格和理性平和的心态,使良好的家庭氛围在无形之中也成为家教家风的一部分。其次,家庭教育也需要家长结合实际自觉创建合适的情境。中国传统德育主张因势利导、循序渐进、顺势而为,在情境中引发共鸣,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也主张教育情境,他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动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家庭教育应避免毫无内容地空洞说教和不加变通地严教管制,应懂得“教是为了不教”的道理。再者,情境教育还内在地要求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配合,形成具有教育合力、协调一致的教育大环境。

  运用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

  家庭教育因伴随个人成长时间较长而具有较好的连续性,因便于采用口耳相传、耳濡目染等教育方式更有针对性,因受亲情作用影响较大在价值观念方面更容易建立认同,应运用得当的教育方法将这些优势发挥出来。中国传统家教“因材施教”“端言行重身教”“知行合一”等方法值得借鉴。第一,坚持一切从家庭实际出发。根据子女的性格特点采用有针对性的方式方法,切忌简单粗暴、强词夺理。应结合历史典故或身边实例从情理法多个角度循循善诱、谆谆教诲,平等沟通,促进人的反思,强化价值认同。第二,发挥言行身教的示范引领。家长教育子女的过程同时也是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用正确价值观来规约自己的言行,为其他家庭成员做表率,也能更好地树立家长威信、营造端正良好的家风。孔子曾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榜样做好了,好的言行理念、好的教育方式、好的家风就成了传家宝。第三,注重知行合一。价值观的教育重在约束内心并能做到言行一致、主动践行。王阳明提出“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在他看来人本性的良知良能通过致良知的方式为善去恶,追求格物致知。因此,家庭教育应努力将核心价值落实到家庭成员的言行之中,用正确的价值观引领行动,在规范的言行中养成习惯,以良好的习惯创造美满的人生、幸福的家庭、和谐的社会、强大的国家。

  (作者单位: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中南民族大学分中心)

相关内容:

扫码转发

精彩视频

热点排行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