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湘江战役 长征最悲壮的一页
当年红军在界首镇渡口渡过的湘江(央广网 孙永政/摄)
央广网桂林8月13日消息(记者孙永政) “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这句话流传于广西兴安的民间,而故事则来源于82年前发生在这里的湘江战役。如果说长征是震惊世界的一大壮举,那么,红军突破湘江之战则是这一壮举中最惨烈、最悲壮、最辉煌的一幕。
近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不忘初心再长征”采访组一行来到了湘江战役的发生地广西兴安、灌阳、全州一带进行了为期三天的采访,寻觅红军长征途中感人的故事,学习长征途中的伟大革命精神。
敌军围追堵截 红军血染湘江
湘江战役形势示意图(央广网 孙永政/摄)
1934年11月,敌军布下号称“铁三角”的第四道封锁线,妄图将中央红军扼杀在湘江以东地区。中革军委发布作战命令,兵分两路抢渡湘江,由红一、红三、红五等军团做掩护,阻止来自国民党桂军、湘军以及中央军的围追堵截,为中央红军抢渡湘江创造有利条件。红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了长达七天七夜的激战,经过红军官兵的浴血奋战,最终突破了国民党军的湘江封锁线。然而红军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人数由长征开始时的8.6万人锐减至3万余人,其中红五军团第34师和红三军团第6师第18团全军覆没。
支义青老人讲述当年自己帮助红军渡过湘江的故事(央广网 孙永政/摄)
在兴安县华江瑶族乡高田村记者见到了已经年满102岁的老人支义青,当年20岁的他在凤凰嘴渡口为红军渡过湘江搭浮桥撑船,协助红军渡过湘江。老人回忆说,当时敌军的飞机不时盘旋俯冲,用机关枪对正在过江的红军进行扫射,湘江上遍布着红军官兵的尸体,他们的鲜血染红了湘江水。
位于广西兴安县的湘江战役纪念馆(央广网 孙永政/摄)
建国后,聂荣臻元帅等向国务院提议修建湘江战役烈士纪念碑园,以缅怀这场战役牺牲的红军官兵。湘江战役纪念碑园建成于1995年,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由大型群雕、主碑、纪念馆组成。
说到湘江战役,就不得不提及湘江战役的三大阻击战——新圩阻击战、觉山(脚山铺)阻击战、光华铺(界首)阻击战。这三场阻击战是为了阻止敌军围追堵截,保卫掩护中央红军顺利渡过湘江。三场阻击战在红军渡过湘江、取得战役胜利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新圩阻击战:湘江战役中最惨烈的阻击战
新圩阻击战纪念馆(央广网 孙永政/摄)
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第五师指挥所旧址(央广网 孙永政/摄)
红五师师长李天佑与他的警卫员雕塑(央广网 孙永政/摄)
为掩护中央红军纵队渡过湘江,1934年11月26日,红三军团命令红五师星夜赶到新圩,阻击来自灌阳方向的桂军第十五军的两个师,第七军的一个团,以保证中央红军左翼的安全。当时的红五师师长李天佑正是在此指挥了湘江战役中最先打响、也是最惨烈的一次阻击战——新圩阻击战。在这次阻击战中,红五师牺牲了一个师参谋长、一个团长,伤一个团长、两个团政委,营连级指挥员也剩下不多了,有的团一千多人伤亡五六百人,付出的代价很大,但最终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胜利地完成了堵击任务。
觉山阻击战:湘江战役中规模最大的战斗
觉山阻击战旧址(央广网 孙永政/摄)
大坪渡口遗址(央广网 孙永政/摄)
觉山阻击战是湘江战役中规模最大、红军伤亡人数最多的阻击战。1934年11月29日,在觉山铺两侧的山头上,红一军团第二师的四、五团与湘军刘建绪的三个师又一个团在这里展开激战。最终,二师前沿阵地先锋岭失守,觉山阻击战以五团政委易荡平和二千余名红军战士的鲜血和生命,为中央红军渡江赢得了宝贵时间。离觉山铺几公里远的大坪渡口,曾是红军突破湘江的第一渡口。在觉山阻击战期间,林彪、聂荣臻率领的先头部队在此涉水渡江,为红军主力渡过湘江创造了有利条件。
光华铺阻击战:事关中央红军安危的阻击战
光华铺阻击战旧址(央广网 孙永政/摄)
光华铺阻击战,也称界首阻击战,从规模上说,光华铺阻击战在湘江战役三大阻击战中规模最小,但该战场离中央红军的渡江地点界首最近,因此意义重大。
当年,为了堵住从桂林方向赶来的桂系军阀对渡口的攻击,确保中央纵队安全渡江,红三军团四师十团受命于1934年11月28日在距离界首渡口仅5公里的光华铺修筑防御工事,阻击敌人。在连续两天三夜的光华铺阻击战中,红三军团以1000多人牺牲的惨重代价,阻击了桂军的攻击,确保了中央纵队和后续部队从界首安全渡江。
光华铺阻击战遗址旁的红军烈士墓(央广网 孙永政/摄)
红军烈士墓旁杨成武、张宗逊、张震将军的题词(央广网 孙永政/摄)
在光华铺阻击战遗址旁,一座名为 “长征湘江之战光华铺阻击战红军烈士之墓”的烈士墓格外引人注目。周围几个石碑上分别锩刻着“在血战湘江中牺牲的红军烈士永垂不朽”、“湘江战役烈士永垂不朽”等,这些题词是由杨成武、张宗逊、张震、张爱萍、王平、陈靖将军题写的。
92岁的刘发育老人向记者讲述当年目睹红军在光华铺阻击战的故事(央广网 孙永政/摄)
在光华铺阻击战发生的村子里,我们见到了目睹过这场战斗的刘发育老人。当年十岁左右的刘发育老人,依然记得红军来到村子后给村民分米、稻谷和猪肉的事情。他说,当年有受伤的红军战士请他送水喝,而老人也欣然答应了。提起这场战斗,老人回忆说,很多红军官兵在这场战斗中牺牲了,当地20多家百姓凑钱出米将一百多具烈士遗体扛进一座废弃的煤窑里,解放后又自发地为烈士们修建了墓地。
三官堂:见证红军抢渡湘江的指挥所
三官堂遗址(央广网 孙永政/摄)
在兴安县界首古镇的渡口,记者看到了一个名叫“三官堂”的古建筑,当年这里是一个小寺庙,红军长征进驻界首镇后,红三军团渡江总指挥部就设在这里。彭德怀在这里亲自指挥光华铺阻击战。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朱德和周恩来都赶到了这里指挥作战,向全体红军下达命令,要求红一军团、红三军团在界首通道两侧几公里或几十公里的地域,坚决阻击住敌人,掩护中央纵队从界首渡口渡过湘江。解放后,当地群众称三官堂为“红军堂”。1934年11月28日中央一、二纵队和三军团均由此渡江,其中包括有当时的红军中央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同志。
92岁的马有益老人谈当年红军在界首渡口渡过湘江的故事。(央广网 孙永政/摄)
在界首古镇上,记者见到了当年经历红军渡过湘江的马有益老人。今年已经年满92岁高龄的马有益回忆红军进入界首后的情景:当时红军在村里杀猪,然后给穷苦人家分猪肉,按人头分,他当时10岁,也分到了四五斤肉。他还说:“红军在村里帮助村民种庄稼、打扫卫生,但只待了七天就渡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