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自治区道德模范罗标个人事迹
罗标,男,汉族,1959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灌阳县农业局推广研究员。
“远看像个赶鸭子的,近看像个烧炭的,一问,原来是病虫测报站的。”在灌阳的田间地头,经常会看到这位皮肤黝黑、衣着朴实的男子,灌阳的农民几乎都认识他。
他,就是专为农作物生长保驾护航的“植物医师”、灌阳县植物保护站农技推广研究员——罗标。1981年在桂林农校毕业后,他一直奋斗在农技推广第一线,与农作物为伴,同病虫害对抗,将对农技工作的深情融入灌阳广袤的土地。
为工作他把家变成病虫测报站
走进罗标家的楼顶,这里俨然成了一个小型的植物园。
为了提高病虫预报的准确性,验证病虫防治技术措施的效果,20多年来,罗标在自己住房的天楼顶上、阳台上种植了40多种农作物,全县所有的农作物品种都可以在这里找到。他每天早、中、晚都要上楼顶观察,经常把田间、果园、菜地的害虫带回家来接种或饲养,观察害虫的生活习性,研究防治方法。
“你在外面与病虫害打交道也就算了,还经常把病虫养到家里来,家里也成病虫测报站了。”妻子经常打趣地说,不过这么多年她早已经习惯了。
这些年,正是因为将病虫害养到家里,经常近距离观察病虫,罗标才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为及时准确发布病虫预报提供科学依据,为全县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相关部门曾经测算过,仅以水稻为例,病虫害防治工作做得好的,每亩可挽回损失200公斤以上,同时还可以降低农药成本50%以上。以灌阳县全县12万亩水稻计算,再加上20多万亩的梨子、李子、柑桔等水果种植面积,这是多么大的一个数字。难怪相关部门领导称赞他说:“你是我们灌阳的‘无价之宝’!”
在农技推广一线奋战了30多年,虽然年纪越来越大,但罗标对新技术的推广却仍然孜孜不倦。为了推广安装频振式杀虫灯、掌握杀虫灯在晚上不同时段诱杀害虫的种类和效果,罗标带领三位同志到果场安装杀虫灯,连续三个晚上与杀虫灯为伴,每隔1小时换下装虫袋,把虫袋内的昆虫分类,了解夜间的虫情分布高峰。近两年,罗标共累计指导安装频振式杀虫灯,害蛾、果蝇、二化螟诱捕器、生态粘虫板等物理杀虫工具10万多个,为农产品绿色、无公害生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2010年—2017年,罗标参加了灌阳县超级稻加再生稻1000亩高产攻关示范项目。不管刮风下雨,还是烈日当头,示范基地经常可以看到他忙碌的身影。2016年示范项目创下了亩产1448.2公斤的高产纪录,2017年,实现亩总产量1561.55公斤,创世界高产纪录,袁隆平院士为这一成果欣然题词:“灌阳再生稻甲全球”,罗标所在团队获得第九届“袁隆平农业科技奖”。
做好病虫害防治就是为农民增收
“罗站长,我家的梨树长虫了,用什么药水好?”“您什么时候有空来帮我看看我家果园长的是什么虫……”
接到类似这样的电话,罗标每天不低于20个,在病虫害多的季节甚至更多,他的手机号成了“农技咨询110”,但不论周末、节假日或下班时间,他都会不厌其烦地给予回复解答。
“每天电话铃声响不停,你不烦吗?”面对大家的疑问,罗标说,“群众信任你才找你,也是你的职责!”他表示,如果是种植面积大,病害情况紧急的,接到电话后他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去处理。如果是一般的小问题,就让种植户拍好图片,通过微信发过来判断病害,指导他们防治。如果图片上还判断不清病害、药害的,就亲自到现场指导。但不管是种植大户还是小户,他都会尽心尽力地做好解答指导工作。
“种养技术不过关,农民脱贫致富很困难,只要扶贫工作或贫困户有技术需要,我就会尽心尽力去做好。”罗标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
灌阳镇徐源村农民黄荣珍的梨园发生了病虫害,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给罗标打电话。黄荣珍种植了30亩梨子,以前,每年光农药的成本就是一万多元,受病虫害的影响,不仅梨子产量低,而且卖相也不好。近几年,在罗标的精心指导下,现在每年果园的农药成本不到6000元,而且产量还成倍的增加,品质也不断提高,2017年种梨收入达17万多元。看到病虫害防治的效果后,邻近的种植户也纷纷向罗标请教,加他的微信。在他的指导下,许多贫困群众通过种植也脱了贫。
如何把病虫害防治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让群众发家致富是罗标最大的心愿。为了指导农民防治好病虫害,罗标走田埂、入村屯、坐农家,奔波在农村的田间地头,晒了一身黑皮肤,与农民结下了深情厚谊,全县每一个行政村他都留下了他的脚步,每一个村的村支部书记都成了他的朋友。
能为贫困户提供服务,从心底里他非常乐意。“贫困户本来就指望着种植的几亩水果脱贫,如果病虫害防治不到位,不仅收成受影响,还要增加他们的种植成本。指导他们做好了病虫害防治,也就等于增加了他们的收入。”因此,对于贫困群众的求助他总是有求必应。近的地方,他就骑自行车、电动车去。远的地方,就开着自己的小车去,他从不计较得失,还乐呵呵地说,就当作去郊游吧!30多年来,他先后骑坏了自己买的3辆自行车、2台电动车、1台摩托车。
“以前下乡培训还有点补助,现在‘八项规定’后什么都没有了,你还那么积极干什么?”看到他经常加班加点制作或更新电教幻灯课件,为下乡开展农技培训作准备,一些同事不解地问。但罗标刚认为,开展农技培训本来就是自身的职责,有不有补贴都应该做好。
为了助推精准扶贫,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他经常配合县乡有关单位部门,到乡镇村屯召开农业技术培训会,培训人次难以记数。在他的建议下,灌阳县的每一个贫困村、每一个成规模的种植基地都培训一次以上。植保站还开通微信大户群、短信和农技宝平台,将病虫预报发生情况和防治技术建议等农技信息,发给县、乡(镇)、村涉农部门领导和农民种植大户及农资经营人员,并通过广电部门制作播出病虫预报及防治技术宣传节目50多期次。
群众拿他当恩人,他把群众当亲人
在38年工作中,罗标一直严于律己,洁身自好。
在与农民的交往过程中,老百姓经常要送土特产等以示感谢,他都一一谢绝。一次,黄关镇联德村种粮大户王熙龙,为了感谢他的技术指导,送来20斤再生稻米和一只母鸡,他推脱不了就掏钱封红包给农户小孩并鼓励其好好读书。在下乡的过程中,经常会有一些朴实的农民特别是老人,会拿点土鸡蛋或自制的炒米追着送给罗标,以感谢他平时在农业生产上的指导帮助。如果硬生生地拒绝,老百姓会认为你看不起他。遇到这样的情况,罗标就会利用过年过节或下一次下乡时去看望他们,并送上一个红包,总价值远高于群众送的土特产价值。
“我为什么与老百姓关系好,就是群众拿我当恩人,我把他们当亲人!”谈起与群众的感情,罗标动情地说。
该变通的时候变通,该坚持原则的时候他毫不含糊。
处理农资经销户与农户之间的纠纷,也是他们一项重要的工作。在处理纠纷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群众看到罗标率领的团队为自己挽回了损失,很是感激,一定要留他们下来吃饭。但他们始终坚持一个原则,不管再晚都要回去,谁叫吃饭都不吃,也不会拿半个水果。
以前,县植保站会定期发出纸质版的病虫害预报信息,针对相关病虫害会有推荐使用的农药提示。一些经销商看到了其中的商机,就找上门来表示,只要把他销售的农药品种写到病虫害情报里面去,许诺将给予一定的“宣传费”。罗标想都没想就拒绝了,并告诉经销商说,如果你的农药对相关病虫害有实实在在的效果,经过对比实验后,你不找我们也会推荐。2016年,有个老板想请他帮忙在灌阳租田地种柑橘,承诺事成后每亩给100元辛苦费,他向老板讲清气候风险和市场风险,谢绝参与租田事宜。
所获主要荣誉:
1997年主持的“菱纹叶蝉在桂北发生规律研究”科研项目荣获桂林地区科技进步一等奖;荣获广西农牧渔业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8年荣获国家科技成果完成证书;
2000年荣获1998—1999年度桂林市劳动模范称号;
2002年荣获2002年度全国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先进个人;
2005年被评为全国农业技术推广先进工作者;被评为全国农业植物有害生物普查先进个人;
2005—2006年被县、市领导推选为灌阳县、桂林市、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报告团成员。先后当选为中共桂林市第三、四届、五届党代表;
2006年被评为自治区及桂林市优秀共产党员;
2008年被评为“八桂先锋行”先进个人;
2010年荣获2008—2010年度农业技术推广贡献奖;被评为2009年度十佳农业专家;荣获2010—2012年度桂林市拔尖人才称号;
2016年所在团队获得第九届“袁隆平农业科技奖”;
2018年入围“中国好人榜”敬业奉献候选人;荣获桂林市“十佳助脱贫劳模”称号;荣获桂林市勤廉模范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