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视网

桂视网>新闻>正在查看

【中国稳健前行】民生发展彰显中国制度与治理优势

2020年01月13日 16:05:12  来源: 求是网  所属分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编辑:黄赐勇  阅读:   查看评论()

  编者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生长于中国社会土壤,形成于革命、建设、改革长期实践,是植根中华历史文化传统、吸收借鉴人类制度文明有益成果丰富起来的,不仅保障了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也为多元文明共生并进的人类社会发展增添更多色调、更多范式、更多选择。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从13个方面系统总结和深刻阐述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紧紧围绕“坚持和巩固什么” “完善和发展什么”,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举措,提出了把新时代改革开放推向前进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坚定“四个自信”的基本依据。为深入学习宣传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中央网信办与求是杂志社共同组织“中国稳健前行”网上理论传播专栏,邀请思想理论界专家学者撰写系列理论文章,今天在求是网推出第26篇,敬请关注。

  内容摘要:中国将成为首个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之一的“无(绝对)贫困”的发展中国家,这是举世公认的民生发展奇迹。全国人民从饥寒交迫走向美好生活,中国民生发展的进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优越性作出了最好诠释,也向世界揭示了中国人民为什么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高度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原因。我们要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明确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以积极、理性、可持续的努力不断促进民生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衡量国家制度与国家治理体系的优劣,民生无疑是最能够达成共识、最能够产生共鸣并且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核心指标。因为民生好坏决定民心向背,民心向背决定国运昌衰,这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普遍规律。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全面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以充分的自信发出了政治宣言书,这份自信也集中体现在减贫、国民教育等民生发展的巨大成就和人间奇迹上。

  一、民生发展奇迹是对中国制度与治理体系的最好诠释

  中国历史的事实,证明了民生与民心的内在关系及其对政权选择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谋幸福的政党,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全国人民从饥寒交迫走向美好生活,民生发展的进程对国家制度与治理体系的优越性作出了最好的诠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人民生活水平持续大幅提升,为世界减贫做出了卓越贡献。新中国成立时,中国绝对贫困发生率在80%以上,70年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6.1%,恩格尔系数从80%以上下降到28.4%,绝大多数城乡居民过上了日益富足的生活;特别是近40年间,8亿多人口脱贫,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达70%,绝对贫困与区域性贫困现象即将被完全送进历史,中国将成为首个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之一的“无(绝对)贫困”的发展中国家,这是举世公认的民生发展奇迹。

  二是国民教育发展使文盲大国走向了高等教育大众化。文盲率从建国初高达80%下降到5%左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几乎为零提高到48.1%,正在从大众化走向普及化;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显著提升,2017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3.3年;这些指标超过了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三是医疗卫生的发展不仅将“东亚病夫”很快送进了历史,而且快步走向健康长寿。人均预期寿命从35岁提高到77岁,婴儿死亡率从200‰下降到6.1‰,孕产妇死亡率从150/10万下降到18.3/10万,居民健康水准总体上已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四是劳动就业的发展使“遍地传统农夫”走向日益体面的工作。就业总量从1.8亿人增长到7.8亿人,其中城镇就业达到4.3亿人,增加27.3倍;法定节假日与带薪休假时间从59天增加到120天,劳动报酬持续提高,“遍地传统农夫”早已成为历史,亿万劳动者有了日益体面的工作。

  五是社会保障从无到有,从主要覆盖城镇居民发展到覆盖全民。综合型社会救助制度已实现应救尽救,养老保险已普惠所有老年人,医疗保险已覆盖97%以上的人口,社会保障已成为全民共享国家发展成果的基本途径与制度保障,为全球社会保障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六是居住条件从流离失所、世代蜗居走向住有所居、住有宜居。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从4.5平方米增加到39平方米以上,超过了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农村居民均拥有自己的宅基地,人均居住面积超过城镇,人居环境快速改善;特别是中国的住宅自有率高达95%左右,这在当今世界绝无仅有。

  七是出行交通发生巨变。70年前的出行交通基本靠走,农村居民特别是山区居民几乎世代与世隔绝,如今中国人交通出行的便捷程度让世界震惊。全国高速公路通车运营里程超过14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一;高铁营业里程达2.9万公里,超过世界高铁总里程的三分之二;国内航线总数达3420条,年旅客运输量超过6亿人次,乘坐飞机成了普通百姓选择的日常出行方式之一;城乡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家用汽车拥有量分别达到了41辆和22.3辆。

  八是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从贫乏日益走向丰富多彩。阅读从占总人口极少数人群之专利走向全民阅读,阅读品种日益丰富,数字阅读成为时尚,阅读的目的也从娱乐休闲状态升华为自我价值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从一片空白到形成覆盖城乡的健全网络,城乡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差距明显缩小,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全面升级,不仅要求同步共享当代世界文明的成果,而且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创造着日益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九是民主法治不断进步。人民参与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的途径日益宽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基层民主制度日益健全,政务信息公开和立法民主化进程在加快,人民的主体地位不断得到巩固,知情权、参与权不断扩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日益健全,党的十八大以来更是明确确立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的诉求正在全面变成现实。新时代的民生发展,不仅是物质日益丰裕与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全面升级,也在民主权利、社会正义与司法公正等多个方面得到了显著提升。

  中国民生发展的巨大成就,是在国家一穷二白的条件下经过自身努力奋斗创造出来的,是在一个有着占世界总人口约19%的人口大国中实现的,是在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普遍持续提升的条件下不断升级的,这一奇迹作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优越性的最好诠释,也向世界揭示了中国人民为什么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高度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原因。

  二、我国制度与治理体系具有保障民生发展的显著优势

  中国民生发展实践的巨大成功,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

  中国共产党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奠定了国家长治久安的牢固基石。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以坚强的意志与无与伦比的组织凝聚力,将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彻底结束了当时一盘散沙、各自为政的混乱局面,全国人民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而有了主心骨,政局始终稳定,社会保持安定,这种长治久安的局面为民生持续改善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追求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制度,为全民共享国家发展成果提供了基本遵循。改革开放后,人民群众努力奋斗的内生动力被激发,实现了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社会财富快速积累,为持续大幅度改善民生奠定了日益丰厚的物质基础。中国始终坚守追求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并与时俱进地不断调整民生保障制度安排,让国家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比如,社会保障以覆盖全民为目标,劳动就业以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为目标,教育方面确保普惠全民并从义务教育普惠向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等等。这些目标的逐步实现,只有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做得到。

  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为民生发展提供了长久有力的保障。一方面,新中国成立后,一盘散沙变成了全国一盘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政府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计划体制下的各项民生保障制度安排均强调全国统一性,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卫生健康政策实现了中央统筹考虑、政令上下贯通;改革开放后采取的是自下而上的渐进策略,其目标设定、政策方向和重大制度安排仍然是中央决断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全国一盘棋的统一行动与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国家治理体系,避免了民生保障制度在实践中因地方自决而被扭曲,这是在人口众多、地区发展不平衡、多民族结构的发展中国家能够实现全民共享国家发展成果并同步全面小康社会的奥秘所在,也是能够从容应对各种重大自然灾害、切实解决深度贫困地区的贫困问题、快速建成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网络,以及实现充分就业、普及国民教育等的奥秘所在。另一方面,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还突出地表现在连贯接续的发展规划以及一代人接着一代人的有效执行体系上。新中国成立不久,建设现代化国家就成为国家战略目标,“一五计划”到“五五计划”取得了很大成就;改革开放后,国家进一步确立了“三步走”战略和“两个一百年”目标,从“六五”计划到“十三五”规划持续近40年,民生发展蕴含在国家发展进程中,经历了从全面解决温饱问题到实现全面小康的过程。进入新时代后,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四中全会又对从现在起到本世纪中叶国家现代化进程做出了非常清晰的战略规划,并将具体落实到“十四五”“十五五”等多个五年发展规划中。

  70余年来,中国民生发展进程虽然在具体方式与措施上不断调整,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方式的制度优势,结出了民生质量持续飞跃的硕果,折射出在自主探索和广泛汲取他国有益养分的条件下,体现的制度、治理、民生、国运四者之间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

  三、让民生保障制度在不断完善中走向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当前民生领域仍然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同时,新的挑战也在考验着国家治理能力,这些问题的解决都要求不断完善民生保障制度。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十分明确地提出,要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同时对相关制度的改革与发展作出了整体部署,这为中国特色的民生保障制度的成熟和定型指明了方向。

  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民生保障制度的历史进程中,需要着重把握好以下几点。

  坚持“双导向”:明确的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一方面,以人民为中心,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并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本质决定的目标追求,必须长期坚持并落实到具体的民生保障制度中。另一方面,直面民生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新时代面临的新挑战,将坚持和完善民生保障制度作为进一步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目标任务加以推进,尽快补齐民生短板,加快优化制度安排,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遵循“四原则”:一是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既要避免忽视民生诉求的行为,也要避免只考虑短期政绩工程的取向,以积极、理性、可持续的努力不断促进民生发展。二是统筹城乡、促进公平。必须加快推进民生保障制度城乡一体化并在普惠全民的条件下进一步注入公平,以不断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群体之间的民生差距。三是共建共享、崇尚奋斗。只有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享有,才能为持续改善民生、全民共享发展创造更多的物质与精神财富;只有充分激发人民群众奋斗成就幸福的内生动力,才能真正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四是统筹规划、协同推进。要改变以往各种与民生直接相关的制度安排相互脱节、分割推进的现象,将各项制度置入民生保障制度体系并统筹考虑其功能定位及相互关系,以追求民生发展综合效应最大化、最优化为出发点与归宿,促使相关制度有效协同地持续发展。

  优化“五制度”:一是优化教育制度。包括切实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促进教育机会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同时解决好教育结构失衡、资源配置失衡等问题,构建服务全民终生学习的教育体系。二是优化就业制度。将提高就业质量置于与追求充分就业同等重要的地位,完善就业优先政策体系,制定完整的平等就业政策,健全劳动关系协商机制,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让劳动者安居乐业。三是优化收入分配制度。包括完善按劳分配与个人所得税政策,加大再分配力度,鼓励勤劳致富。四是优化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加快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取消职工医保个人账户,逐步均衡筹资责任负担,促进保障待遇公平,完善综合型社会救助制度,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等。五是优化医疗卫生制度。加快发展公共卫生事业,让医疗机构回归公益本色,让医药供应遵循市场规则并通过公平合理竞争谋取合法利益,实现医保、医疗、医药之间的良性互动与共同发展。

  实现“三追求”:一是加快健全“民生七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持续取得新进展,特别是要加快补齐养老、育幼的短板。二是不断满足“民生八更”。以多层次制度安排满足人民对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多样性需求。三是持续提升“民生三感”。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检验民生保障制度和综合衡量民生发展进步程度的核心指标。

  总之,中国民生发展的奇迹已经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国家治理体系的优越性,但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还必须不断优化现行制度安排。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重要构成部分,民生保障制度需要不断完善才能走向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它在造福全体中国人民的同时必定为人类发展贡献有中国特色的新制度文明。

  (作者:郑功成,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

相关内容:

扫码转发

精彩视频

热点排行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