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视网

桂视网>新闻>正在查看

梦想照进现实 共享伟大荣光——写在广西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时

2021年07月13日 09:45:36  来源: 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  所属分类:广西新闻  编辑:黄赐勇  阅读:   查看评论()

  2021年7月1日,历史,又立起一座丰碑。

  这一天,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千年梦想,今朝实现。中国共产党人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里程碑树立在复兴之路上,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份伟大荣光镌刻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中,辉映在华夏大地的每一寸土地上。

  南疆八桂,山河同辉。经历不懈跋涉与求索,穿越无数艰辛与坎坷,壮乡儿女与全国人民一起同步迈进小康社会,共享伟大荣光。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回望广西发展的历程,从贫穷落后到繁荣振兴,从偏远闭塞到开放前沿,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区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砥砺前行,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铢积寸累,日就月将,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梦想一步步照进现实。

  赶超跨越,夯实梦想之基

  崇左市天等县驮堪乡道念村立屯,一条长460米的隧道,见证了这个山村的前世今生,也见证了当地百姓的小康梦想。

  这条在三代村支书带领下用24年时间打通的隧道,为这个被重重大山隔绝的村庄打开了连接世界的大门。这条隧道,让村民翻越了贫困的大山,让产业落地生根,让百姓奔上小康致富路。

  “自力更生,敢想敢干;坚持不懈,久久为功”——立屯人的不懈努力折射出广西奋勇向前追梦小康的奋斗历程。

  集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境地区、大石山区和特困地区于一身的广西,过去,“群山莽莽压大地,十户人家八户贫”。摆脱贫困、走向小康,承载着千千万万困难群众的追求与梦想,也铭刻着共产党人始终不变的初心。

  风云激荡,栉风沐雨。新中国成立以来,在这片南疆的热土上,一代代共产党人筚路蓝缕,接续奋斗,带领全区各族人民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各项事业蒸蒸日上,八桂大地实现沧桑巨变、人民生活日新月异,百年梦想且行且近。

  2012年的秋天,党的十八大提出“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作出了“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宣示。

  新的航程、新的方向,提振了广西各族群众内心深处与全国同步迈进小康社会的信心。这一年的12月,自治区党委十届三次全会召开,明确提出广西要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这是对历史、对人民掷地有声的庄严承诺,更是共同富裕的征途中扬帆再出发的嘹亮号角。

  愈近顶峰处,攀登愈艰辛。彼时的广西,从纵向看,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从横向看,广西仍是后发展、欠发达地区的最大区情没有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一直是横亘在广西发展道路上的最大短板。

  如何实现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如何让壮乡人民的美好夙愿和热切期待变为现实?

广西的发展,壮乡儿女的小康梦想,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于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赋予广西“三大定位”新使命,提出“五个扎实”新要求,寄予了“建设壮美广西 共圆复兴梦想”的殷切期望。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时隔4年再次来到广西,要求广西在推动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展现新作为,在推动绿色发展上迈出新步伐,在巩固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宁上彰显新担当,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

  一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犹如灯塔,指引着前行的方向,转化为奋力谱写建党百年广西发展新篇章的具体行动,汇聚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磅礴力量。

  心中有信仰,前行有方向,脚下有力量。8年多来,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我区牢牢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加快发展速度,做大经济总量,更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保持一个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速度,走出一条“赶和转”“好与快”“稳与进”的发展之路。

  2019年3月18日,在冲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自治区党委书记鹿心社在全区省级领导和厅级主要负责同志专题研讨班上,号召全区上下“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扩大开放、担当实干”,奋力开启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想新征程。“十六字方针”进一步明确了广西改革发展的方向、目标和路径,在八桂大地奏响奋发进取的时代强音。

  时间是伟大的书写者,历史是忠实的见证人。

  在赶超跨越的征程中,曾经的发展末梢成为区域枢纽——

  三江侗族自治县程阳八寨景区岩寨屯,鸣笙起舞,每逢周末,乘动车而来的游客蜂拥而至,赏鼓楼、观侗族大歌、品百家宴。

  这个坐落在大山深处的村庄因为一条铁路改变了命运——2014年贵广高铁全线通车后,三江侗族自治县融入了粤桂湘黔3小时旅游经济圈,成为全国首个开行始发动车的少数民族自治县。

  “现在百家宴几乎天天开,以前出去打工的妇女都回来了,人均一年有两万多元收入,日子越过越红火。”岩寨屯百家宴负责人吴爱仙说。

  “十三五”期间,我区累计完成综合交通固定资产投资超过6000亿元,基本实现“高铁市市通、高速县县通、民航片片通、内河条条通”,江海联动、海铁联运、水陆并进、空港衔接“四位一体”的现代立体交通格局初步形成。

  在赶超跨越的征程中,曾经的西南边陲成为开放前沿——

  全国最大的陆路水果进出口口岸凭祥,满载越南荔枝、火龙果、芒果等水果的货车,从越南新清—中国浦寨货运专用通道入境,经海关查验后,快速分拨装车,等待发往全国各大市场。

  位于中国“南大门”的浦寨贸易点,多年前,这里还是一个不通电、不通自来水、只有38户人家的小村子。如今,浦寨已经成为中国对东盟重要的水果交易市场,2020年浦寨互市进出口和边境小额贸易进出口货物货值分别达41.72亿元和11.87亿美元。

  依托“一湾相挽十一国,良性互动东中西”的独特区位优势,广西推进“南向、北联、东融、西合”全方位开放发展,加大西部陆海新通道、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开放平台的建设力度,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昔日的西南边陲已华丽转身为中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和窗口。

  在赶超跨越的征程中,速度领先向质量效益领先蜕变——

  工业重镇柳州,一辆辆穿梭往来的新能源汽车,成为这座城市流动的符号。

  从曾经的以微车为主到商用车、乘用车并驾齐驱,再到如今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开拓新蓝海,高速转动的车轮和不断书写的“神话”,见证了这座城市的茁壮成长和转型跨越。依托3家整车企业、4家专用车企业,柳州市已集聚1000多家骨干零部件企业,形成千亿元汽车产业集群。

  与发达省市相比,广西在产业上的差距主要体现为产业基础的差距、产业链的差距、产业集群的差距。近年来,广西以“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的思路,“培育产业树,打造产业林”,变资源要素依赖为创新驱动发展,逐步开创工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推动经济转型升级迈出新步伐。

  春华秋实,不负耕耘。“十三五”时期,广西在攻坚克难中取得历史性成就,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1%,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一代又一代人的追梦,迎来了圆梦的时刻。

  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

  “鲤鱼伴水水更清,星星伴月月更明,我们过上好生活,永远不忘党恩情……”曾经被“草帽能盖地”“石缝里种粮”“望天吃水”困扰的毛南族群众,如今用《十颂党恩》这首民歌表达摆脱贫困的喜悦和对党的感激之情。

  毛南族群众的心声,也是广西630多万脱贫群众的共同心声。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功实现,核心在“全面”。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不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15年3月,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广西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是广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啃下的硬骨头,“要把扶贫攻坚抓紧抓准抓到位,坚持精准扶贫,倒排工期,算好明细账,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

  一诺千金,彰显对历史负责的勇气担当;殷殷嘱托,为八桂儿女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一个也不能少”的誓言,刻印在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中——

  2015年10月,自治区党委、政府召开全区精准扶贫攻坚动员大会,吹响“攻坚五年,圆梦小康”的冲锋号。

  “史上最严”的精准识别在全区拉开,广西在全国率先开展动态调整工作,一支1.7万人的五级扶贫信息员队伍活跃在田间地头,对建档立卡数据质量核实核准、信息常态化更新。

  找准“病根”,开对“药方”拔“穷根”,广西锁定634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靶向深度极度贫困,按照“核心是精准、关键在落实、确保可持续”的要求,攻坚突破。

  编制广西“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和整村推进、特色产业发展、片区扶贫攻坚、革命老区精准扶贫、金融扶贫等扶贫专项规划,结合自治区政府出台的20个精准扶贫实施方案,构建起精准帮扶到村到户的“1+20”扶贫政策体系。

  紧紧围绕解决涉及民生的“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等突出问题,广西打响了“四大战役”,同时继续打好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村集体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粤桂扶贫协作“五场硬仗”,进一步夯实群众脱贫致富的基础。

  “一个也不能少”的誓言,印证在共产党人的使命与担当中——

  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上,中国共产党始终是团结带领人民攻坚克难、开拓前进最可靠的领导力量。

  省级领导每人联系一个贫困县、一个贫困村,一定6年,直至脱贫。自治区党政主要领导走进贫困地区的山山水水,寻贫根、问贫计、出实招,澎湃着党心民心的同频脉动;

  26家中央单位定点帮扶5379个贫困村,9112家区内单位定点帮扶5379个贫困村;2016年以来,全区累计选派驻县工作队队长222名、驻乡镇分队长2310名、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10379名、驻村工作队员60881名,凝聚起“勠力同心、决战决胜”的强大力量。

  一批批共产党员奋斗在脱贫攻坚一线,把心血和汗水洒遍千山万水、千家万户,写下了荡气回肠的英雄赞歌。被习近平总书记赞扬为“回乡奉献、谱写新时代青春之歌”的黄文秀、连续加班疲劳过度不幸倒下的原广西外资扶贫项目管理中心监测统计处处长蓝标河、走访贫困户返回村部途中车辆翻下路坎而殉职的都安瑶族自治县地平村驻村第一书记黄景教……他们在脱贫攻坚的征程中写下了历史的印记、奋斗的足迹,也树立起新时代优秀共产党人的精神丰碑。

  “一个也不能少”的誓言,书写在千万群众的生活巨变里——

  在都安澄江镇万茂村大郎屯,村民黄荣新清楚记得,以前她家的吃喝拉撒用水,全指望“铁线水”——一根铁线从数百米山腰凌空拉下来,带着锈迹的山泉一滴滴落到庭院大水缸里。

  如今,那条锈迹斑斑的引水铁线,已成历史。一个个水柜维系着一个个村屯的生命。村民们做饭、洗衣,水龙头一拧,自来水“哗哗”流出,如同幸福的源泉。

  贺州市八步区天堂村,曾经是与世隔绝的“天堂”,没有硬化路、没有电、没有网络信号,村民们出村,需要翻过大山走3个小时的路程,当地贫困发生率高达70%。

  5年来,天堂村通了路、通了电、通了信号,迎来了“新生”。当地种植能手赵正英如今还是网络销售的达人,“我们的灵芝、木耳及蜂蜜在网络上有很多人预订,再不用为产品走不出大山而发愁。”

  在大石山区,71万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从“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到跳出深山天地宽,在新家园开启了美好新生活。

  在脱贫攻坚的战役中,我区贫困地区公共服务设施全面完善,贫困人口“三保障”和饮水安全问题全部解决;脱贫地区所有行政村通动力电,实现村村通光纤网络、覆盖4G网络。

  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让困难群众走出大山,打开了致富之门。

  “自从山上的珍珠李有了收成,我家的好日子就开始了。”天峨县坡结乡纳构村盘茶屯韩华俊告诉记者,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通过贴息贷款和自己筹资,在离家100米的林马坡自留地开荒种植珍珠李,同时发展林下养鸡,2020年,仅种养收入就高达25万元。

  通过大力发展县级“5+2”、贫困村“3+1”特色产业,全区产业覆盖率97.03%,累计426万贫困人口通过产业实现增收脱贫。

  一系列精准扶贫“组合拳”立竿见影,脱贫攻坚连战连捷。2020年11月20日,广西的贫困县、贫困村“清零”,634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历史性地解决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为广西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实现共同富裕打下了坚实基础。

  岁月无声,誓言永恒。

  今年4月25日至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视察时说:“广西这些年发展进步很大,脱贫攻坚任务顺利完成。我说过,脱贫路上一个也不能少。中国人说话、中国共产党说话、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说话是算数的!”

  征途漫漫,而今迈步从头越。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接续发扬脱贫攻坚精神,广西已全面开启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从今年起至2023年,实施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提升三大专项行动,聚焦乡村“形、实、魂”全面提升,以重点项目建设为抓手,着力推动乡村产业发展,改善乡村发展基础条件,计划项目建设超过1.1万个,完成投资约7480亿元。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八桂新乡村图景,必将更加光彩夺目。

  人民至上,提高小康温度

  全面小康,是全面进步的小康,也是全民共建的小康,更是全民共享的小康。其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均指向一个方向: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

  与人民心心相印、命运与共的中国共产党,自然最懂得人民的所思所盼。百年沧海桑田,今朝换了人间,在成功书写造福人民的历史新篇章中,回首来时路,我们党“扎根人民”的底色经久不衰、“一心为民”的情怀历久弥新、“人民至上”的初心始终不渝。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伟大实践中,广西始终牢记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团结带领八桂儿女以昂扬的斗志、饱满的热情、旺盛的干劲,奋力开创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眼下,在广西这片红色土地上,一派欣欣向荣的新气象,由一个个家庭梦想成真、笑颜绽放的鲜活故事组成;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前所未有地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就业,经济社会发展最基本的支撑。数十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八桂儿女逐步探索出经济发展与促进就业良性互动的有效路径:

  从统分统配到双向选择,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从单一化到多元化、从“被选择”到“去选择”;从“离土不离乡”的就近转移,到“离土又离乡”的异地转移,广大农村劳动力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从昔日“孔雀东南飞”,到今朝“群凤竞还巢”,从“打工经济”到“创业经济”的跨越正一步步实现……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加快落实,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从“好就业”到“就好业”,民生之本持续筑牢,劳动者人生出彩的机会越来越多,老百姓的腰杆挺了起来、“钱袋子”鼓了起来。

  如果说就业是老百姓生存发展的现实“饭碗”,那么社会保障就是解除老百姓后顾之忧的长远保证。

  面对民生之依的社保,广西社会保障体系始终聚焦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推动社会保障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覆盖群体“从小到大、从城镇到农村、从企业到单位”,保障水平“从低到高”,服务能力“从弱到强”,实现由城镇职工的“单位保障”向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根本性转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社保难题。目前,我区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社保的公平性、适应流动性、可持续性显著提升,越来越多老百姓感受着民生保障的温度、体会到保障制度的便利。

  病有医治、治有成效,这是时代的呼唤,也是百姓的期盼。在滚滚洪流中,全区卫生健康事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最初的看病三大件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到如今的B超、CT、核磁共振;从最初的“赤脚医生”、卫生员、“马驮医院”,到如今的全科医生、专家坐诊、“互联网+医疗”……医疗设备的改善、技术的提升,让壮乡人民共享改革红利。

  居民人均预期寿命由1949年的47岁上升到2020年的77.52岁,孕产妇死亡率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863.93/10万下降到2020年的8.37/10万,婴儿死亡率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47‰下降到2020年的2.51‰……上述3个国际通行的居民健康衡量指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位居西部省区市前列。

  曾经,贫病紧密相连,拖垮了许多家庭。今天,医疗保障制度让百姓病有所医,看病能报销、大病有补偿。如今,我区已初步构筑起县乡一体化的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历史性地消除了全区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和人员“空白点”,编织了前所未有的医疗保障网。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八桂大地,从积贫积弱到充满活力,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从“一支粉笔”到“多媒体教学”,从全面普及到优质公平、高质量发展,教育事业同样创造了无数奇迹,改变了无数壮乡儿女的命运。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断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各学段教育质量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不断增强。

  “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习近平总书记眼中美丽中国的模样,正是中国人民心中全面小康的厚重底色。

  山清水秀生态美,是广西的“金字招牌”。而在这背后,赋予广西的不仅是名扬四海的优势,更是一种始终如一的责任担当与实践考验。

  关于这一点,“网红”景点——南宁那考河旧貌换新颜的巨变可以作证;工业城市——柳州“百里柳江,百里画廊”的深入人心可以作证;桂林山水之魂——漓江焕发新魅力引发无数游客的惊叹可以作证;中华白海豚回归畅游北部湾的美好可以作证;无数个贫困山村因好风景换来好前景的嬗变可以作证……

  只有守护好身边的绿水青山,才有口袋里的金山银山——这早已成为八桂儿女的思想共识和自觉行动。广西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的殷切嘱托,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守护良好生态环境这个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征程再启,未来可期。站在新起点上,我们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加油、努力,再长征!

扫码转发

精彩视频

热点排行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