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川县潭下镇山口村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增加群众收入、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同时全面推动乡村风貌提升工作,把村民的房前屋后改造成微花园、微菜园,通过风貌改造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走进潭下镇山口村,一栋栋白墙青瓦马头墙的桂北特色民居错落有致,干净整洁的水泥路穿村而过,在蓝天白云衬托下,构成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山口村严格按照上级的部署要求,高标准、高质量推动乡村风貌提升工作,全力推进“三清三拆+”环境整治,以百年古树、千年名泉、三元及第、红色抗战遗址等丰富文化资源打造了福禄塘、福禄亭、四方灵泉、状元廊、同心树等富有文化内涵的景观节点,这些景观节点改造完工后,成为当地有名的乡村游景点。
灵川县潭下镇党委书记 唐秋林:全力推进“三清三拆”+环境整治,抓基础、抓重点、重文化坚持乡土特色标准,形成了点上精致、线上出彩、面上美丽的乡村风貌。
当地还充分发动群众,组建村民理事会,理事会成员担起风貌提升工作的宣传员、执行者和管理者的责任,调动村民广泛参与到乡村风貌提升和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中来。工作开展以来,当地村民累计捐款捐物超过5万元,组织10余次村民集体义务劳动,有效推动当地风貌提升工作的顺利完成。
灵川县潭下镇党委书记 唐秋林:以“看得-见的乡村风貌塑‘形’,摸得着的富民产业注‘实’,留得住的古韵乡愁赋‘魂’”,实现了山口村乡村振兴“形、实、魂”的深度融合。
同时,潭下镇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增加群众收入、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以优化产业布局,提升群众增收渠道为目标,在山口村大力发展食用菌、葡萄、蔬菜等产业,以产业发展带动当地群众通过多种渠道实现增收。
灵川县众富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蒋达宏:我们在山口村承包地是十三亩,今年场棚是三千多个平方,种秀珍菇有八万多棒,产值的话,大概今年产十一到十二万斤。一亩来算的话就是收入六万左右。
山口村的风貌改造仅仅是灵川县全面推动乡村风貌提升工作的一个生动实践。近年来,灵川县高度重视乡村风貌提升和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持抓好“三清三拆”、农房管控等工作,充分挖掘文化底蕴,突出地方特色,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为实现乡村振兴夯实基础。
走进潭下镇山口村,一栋栋白墙青瓦马头墙的桂北特色民居错落有致,干净整洁的水泥路穿村而过,在蓝天白云衬托下,构成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山口村严格按照上级的部署要求,高标准、高质量推动乡村风貌提升工作,全力推进“三清三拆+”环境整治,以百年古树、千年名泉、三元及第、红色抗战遗址等丰富文化资源打造了福禄塘、福禄亭、四方灵泉、状元廊、同心树等富有文化内涵的景观节点,这些景观节点改造完工后,成为当地有名的乡村游景点。
灵川县潭下镇党委书记 唐秋林:全力推进“三清三拆”+环境整治,抓基础、抓重点、重文化坚持乡土特色标准,形成了点上精致、线上出彩、面上美丽的乡村风貌。
当地还充分发动群众,组建村民理事会,理事会成员担起风貌提升工作的宣传员、执行者和管理者的责任,调动村民广泛参与到乡村风貌提升和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中来。工作开展以来,当地村民累计捐款捐物超过5万元,组织10余次村民集体义务劳动,有效推动当地风貌提升工作的顺利完成。
灵川县潭下镇党委书记 唐秋林:以“看得-见的乡村风貌塑‘形’,摸得着的富民产业注‘实’,留得住的古韵乡愁赋‘魂’”,实现了山口村乡村振兴“形、实、魂”的深度融合。
同时,潭下镇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增加群众收入、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以优化产业布局,提升群众增收渠道为目标,在山口村大力发展食用菌、葡萄、蔬菜等产业,以产业发展带动当地群众通过多种渠道实现增收。
灵川县众富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蒋达宏:我们在山口村承包地是十三亩,今年场棚是三千多个平方,种秀珍菇有八万多棒,产值的话,大概今年产十一到十二万斤。一亩来算的话就是收入六万左右。
山口村的风貌改造仅仅是灵川县全面推动乡村风貌提升工作的一个生动实践。近年来,灵川县高度重视乡村风貌提升和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持抓好“三清三拆”、农房管控等工作,充分挖掘文化底蕴,突出地方特色,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为实现乡村振兴夯实基础。
(灵川台 黄社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