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视网

桂视网>新闻>正在查看

传统文化 时代气韵

2022年02月08日 15:32:12  来源: 人民日报  所属分类:文化  编辑:田靖琴  阅读:   查看评论()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新春之际,人们感受浓浓亲情,感念幸福生活,祈愿国泰民安。

  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契机。值此佳节,“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纵横谈”栏目约请5位创作者,分享各自传承创新的体会与心得,与读者一起亲近传统、感受变迁,为蒸蒸日上的时代凝聚更多创造力量。

  ——编者

  年是美好的文化创造

  冯骥才

  四季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年是前一个四季更迭的结束,又是新一个四季更迭的开始。每当我们站在这个新旧交替的节点上,心中一定对新的一年、新的生活充满了向往、希望与期待,于是产生了一种特殊的心理——“年心理”。大到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小到家庭和美、身体康宁、生活富裕。这些向往在过年的时候一股脑地集中涌现,而且分外强烈、热烈、理想化。它用什么来表达?用文化。这个文化表达就是过年的民俗。

  几千年来,由于人们对年的期许太深,对来年生活的期望太切,为了满足这种“年心理”,许许多多文化的方式和样式便被创造出来。在绚烂无比的社火之外,便是春联、福字、剪纸、年画、年糕、汤圆、绒花、压岁钱等等,无比丰富。这一切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共同创造出一种属于年的独特景象、氛围与魅力。

  这是一年一度的文化盛宴,这是全民参与的文化创造。它反映的是一代代中国人对生活的热爱:我们把一个自然的日子创造成一个文化的日子,把一个寻常的日子变成一个充满理想光彩的日子。这是多么美好、神奇的创造!

  然而,在每一个新的年里,我们不应该仅仅是传统年文化的享用者,还要为这个节日做出新的贡献。民俗是一条浩荡大河,只有新的洪流不断注入,才能永远充满活力。在前景广阔的时代,作为充满生活激情的一代,我们一定会使这个传统节日发出更富魅力的光彩。

  (作者为作家、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  

  立时代潮头 现典籍要义

  田沁鑫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如何在今天继续发挥它的价值?文化综艺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就是对古代典籍进行现代“转译”的积极探索。传千年之经义,燃万古之明灯;现典籍之要义,谱未来之新篇。我们先后聚焦《尚书》《论语》《孙子兵法》《楚辞》《史记》等典籍,努力挖掘并展现典籍里蕴含的思想精华,把传统美学元素与电视创作相融合,讲述感人至深的传承故事。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对宇宙的好奇渗透在中华儿女的血脉里,它让屈原发出“天问”,也让我们把“天问一号”探测器发射到广袤太空;“物自天生,工开于人”,探索自然,推进科研,古代科学家宋应星如此,袁隆平、屠呦呦也是如此……典籍里的精神始终在传承。舞台上,我们充分利用戏剧的虚拟性特征,明朝的宋应星和当代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实现穿越时空的握手;写出《橘颂》的诗人屈原被2000多年后家乡荆楚之地的柑橘甜到落泪……这些画面是创作者想象力的结晶,更表达了当代人寻找文化根源的渴望。

  立时代潮头,通古今之变。体现时代性是传统文化转化、发展的关键。这既需要我们走进生活深处,聆听人民心声,努力成为中国故事的精彩讲述者、中国声音的有力传播者、中国形象的优秀塑造者,也要求我们善用现代技术和创新视角,让文化传播和体验年轻化、当代化,让当代观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了解而认同,由认同而自信。新的一年开启,让我们在新的征程上,继续以创造性的方式,丰富这卷“活化传统”的工笔画!

  (作者为国家话剧院院长、《典籍里的中国》艺术总监)

  让传统戏曲别开生面

  王珮瑜

  古人过年有一个习惯,要相聚看戏。过年演什么戏也有讲究,比如说我这个行当的老生戏《御碑亭》,新春演出时常写成《金榜乐·大团圆》,讨一个好口彩。戏班过年还有“封箱”的习俗,演几天热热闹闹的“封箱戏”,再把行头砌末都放进衣箱里封好,过一个好年。老百姓都盼着唱大戏,大戏近了,年味儿就浓了。这是一种带着祈愿意味的仪式,舞台上下,都盼望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我看到过很多人从小跟着祖辈父辈听戏,小时候可能听不懂戏词,但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长大的某一天,自会从戏曲中找到生活的答案。舞台上那些忠臣良将、深情眷侣的故事,很容易走近观众、鼓舞人心。与戏曲接触越多,越觉得熟悉亲切、舒服自在。因为它是我们文化血脉的一部分,有中国古典文化特有的美。没看过戏的朋友可能会觉得戏曲陌生,但真看进去了就很容易迷上,因为我们的思维模式、审美习惯、价值观念,都和戏曲骨血相融。多了解一些传统文化艺术,会觉得整个人是有由来、有依托、有根基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于生活,一如唱戏时候的胡琴声,它引着你,也托着你,像是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里某种不偏不倚的坐标。秉一股浩然之气,求一份进退有度。这个“度”放在京剧传承上,就是继承与创新之间分寸的拿捏。对于我们戏曲从业者来说,要聆听市场的声音,但不能失去自我。这就要求我们不断锤炼和完善,有正确的价值引领,有对传统的敬畏,也有包容变化的底气,在守正创新中让戏曲这门艺术别开生面,走得更远更好。

  (作者为京剧演员)  

  用心锻造新经典

  李  早

  北京冬奥会是举国盛事,也是展示中华文化的舞台。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的冬奥主题宣传片《中国冰雪大扩列》,把人们熟悉的动画形象孙悟空、哪吒、葫芦娃等集结到冰雪赛场上,既怀旧又新奇,引发广泛关注。以中国动画“全明星阵容”,凸显“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主题;以哪吒和敖丙的一段花样滑冰,形象展现“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这些埋在影片中的“小彩蛋”都被网友捕捉到,他们在弹幕中、留言里表达了各自的惊喜。

  能为冬奥会出一份力,这是动画人的光荣。这次创作启发我们,用经典IP讲述时代故事,中国动画大有可为。我们有丰厚的家底,有优良的传统,有自上世纪50年代起动画“中国学派”耀眼的辉煌,也有这些年来不断探索创新的实践积累。更重要的是,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从社会的日新月异中淬炼“真善美”的内容主题,从科技的迅猛发展中丰富“奇趣韵”的表达手段。中国动画拥有那么多的知识产权,倘若能给这些经典IP以新的内容、新的讲法,将会涌现多少流光溢彩的画面!更何况,一代代动画人还在不断创造新的动画形象,用心锻造新的动画经典。

  2022年迎来中国动画百年,百年也是继续向前的新起点。今天,越来越多有才华的年轻人踏上探索中国动画民族风格的道路,让我们继承发扬老一辈的光荣传统,用情用力,开拓中国动画艺术新天地。

  (作者为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副厂长)

  新潮展示老手艺

  王德文

  作为一个干木工活的老木匠,因为网络,我有了一个新身份:视频博主“阿木爷爷”。从2018年到现在,“阿木爷爷”做木工的视频网络播放量已有6亿次之多,这让我很惊喜:老手艺有了新的用武之地。

  网友们喜欢我的作品,主要是出于对中华传统手工技艺的兴趣。我第一个“走红”的作品是制作鲁班凳的视频。一整块木头经过锯、刨、磨、钻、凿、抠等复杂工序,不用一根钉子或任何金属构件,就能制作完成。有网友惊讶至极,在视频留言里高呼“不可能”。

  鲁班凳、拱桥、将军案……一个个木工视频拍下来,海内外网友对我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这让我有了更强的责任感。现在录制视频,我都尽可能地把细节录制清楚,让大家看得更明白。有外国网友留言说想跟我学,或者问些技术问题,我都会回应并解答。最近就有网友跟着我的视频学习制作家具。我认为,包含木工在内的许多传统手工技艺,代表着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创造。这种追求和创造能够引发大家共鸣,也让传统手工技艺在今天依然充满魅力。

  我们赶上了一个好时代,衣食无忧的全面小康生活让我们可以有更多精神上的热爱和追求,传统手工技艺也多从赖以谋生的技能转变为兴趣爱好。今年春节,我就录制了一个制作木质红灯笼的视频,相信广大网友会喜欢。中华传统文化里的好宝贝太多了,希望有更多的手艺人拥抱网络,用更新潮的方式展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为自己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作者为视频博主,本报记者李纵采访整理)

  版式设计:陈晓劲  顾煊培

  (人民日报媒体技术公司)

《 人民日报 》( 2022年02月08日   第 20 版)


扫码转发

精彩视频

热点排行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