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毛嘉工艺品有限公司人员向记者展示公司生产的纯铜镀金衣架。
▲车间工人正在搬运衣架。
▲衣架包装生产线。
▲衣架生产车间。
10月,微风不燥,天气宜人。记者来到荔浦市荔城镇桂林俏天下家居用品集团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雪白精致、抛光精美的衣架堆积成一座座小山,正准备包装装箱,打上荔浦衣架品牌,漂洋过海。
荔浦衣架家居是如何从小小衣架脱颖而出,漂洋过海,实现世界衣架“荔浦制造”的呢?
记者了解到,荔浦衣架家居产业起步于二十世纪90年代初期。当时,全市衣架生产加工均分布在比较偏远的山区乡村,全靠手工制作完成。1992年,全市开办了荔浦第一家专业生产衣架的企业——荔浦县民政竹木加工厂,并接到第一笔出口订单。之后,荔浦衣架逐步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转型,在转型中攀升,在攀升中扬名。
众所周知,荔浦是一个不沿海、不靠边、没有高铁的县级市。“先天条件不足,必重软环境。”开放包容、大胆创新的荔浦人深谙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意义。该市先后出台《四家班子领导跟踪服务工业企业工作方案》《工业高质量发展暨优化营商环境奖励扶持方案》《促进科技创新发展实施办法》等10余项激励性政策措施,强化机制保障。此外,荔浦市还挂牌成立荔浦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公司,着力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园,通过建设博士创业园实现引智引资同步,以产业链吸引人才链。
目前荔浦已成立了衣架行业协会及党委,全市拥有衣架家居企业300多家,其中骨干企业87家、规模企业28家、具有自营出口权企业26家,从业人员3万多人,培育了俏天下、裕祥、华海、毛嘉等一批现代化衣架家居生产企业。产品从原来单一的木衣架向多品种、多功能高端衣架家居用品转型升级,主要原材料也向多元化及复合型方向发展,现有木制、竹制、植绒、金属、浸塑、橡塑、布艺、木塑等八大类3000多个品种。荔浦衣架80%以上出口欧美、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产量和出口量均占全国市场份额约70%。衣架家居的快速稳定发展,带动了全市小五金、油漆化工、塑料制品、印务包装、原材料种植、原材料加工、外贸出口、电商销售等8个配套产业的发展,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8个配套产业的企业总数近200家,从业人员1.3万人,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开拓了“小衣架、大产业”的市场格局。
荔浦企业先后起草制定了《竹制衣架》《布艺衣架》《浸塑衣架》等8个衣架产品国家行业标准,并经工信部批准发布实施,填补了衣架国家行业标准的空白。目前荔浦市拥有国家驰名商标1件,广西著名商标14件,广西名牌产品27个,广西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家;通过国际质量管理体系、国际环境管理体系、FSC森林认证的衣架家居企业30多家;有自主品牌(经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核定的注册商标)70多个。成为全球最大的衣架生产和出口基地,实现了世界衣架“荔浦制造”。
近年来,荔浦市通过出台科技创新扶持政策,引导传统衣架家居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机械化智能化应用,有效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其中,裕祥公司、佰客喜公司、华海公司等一批衣架龙头企业开始推广应用3D数控自动化生产线,有效提升生产机械化、智能化水平,俏天下公司荣获“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称号。荔浦衣架产品凭着过硬的质量、响亮的品牌、丰富的品种和企业诚实守信的品质、互利共赢的理念,赢得了经销商和消费者的充分信赖,产品享誉全国,畅销国内各地及亚、欧、美、澳四大洲十几个国家和地区。2018年7月成立了中国日用杂品工业协会衣架分会,进一步深化合作、共谋发展,实现互利共赢,不断增强衣架产业链集群发展活力,拓宽发展空间,打造衣架产业“航母”,推动全国衣架产业发展取得新的更大成绩!
长期以来,荔浦市致力于把衣架家居产业做大做强。2008年荔浦成为“中国衣架生产基地”,2010年获得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日用杂品工业协会联合授予的“中国衣架之都”荣誉称号,之后成功创建“中国衣架出口基地”“国家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广西出口竹木家居用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国家级出口竹木制品(衣架)质量安全示范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衣架)”等。2018年12月,荔浦通过中国日用杂品工业协会复评考核,被继续授予“中国衣架之都”称号,荔浦衣架在全国的领导地位进一步确立。
当前,荔浦市工业正处于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按照“优化布局、聚集产业、突出特色、提升创新”的总体要求,同时为了把衣架家居产业继续做大做强,荔浦市拟在长水岭工业园区建设衣架家居特色产业园,满足传统工业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需要。
同时,兼顾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需要,促进实现产业集聚、人才汇集的需要和地方经济调整与绿色发展的需要,项目建成后将充分发挥荔浦市衣架家居传统资源的诸多优势,将特色产业园的技术和人才优势及资源等有效导入到区域经济发展中,推动荔浦市经济发展,将衣架家居特色产业成果融入到经济社会活动中,达到产学研相结合,并培育发展出一批特色产业企业,造就出一批优秀的特色产业企业家和经营管理队伍。通过社会生活覆盖和延伸,促进科研机构、特色企业自身产业成果转化和创新能力提升,最终使生产、科研与经济社会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记者刘健 通讯员周俊远 万佳敏 图片均由记者李忠波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