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视网

桂视网>新闻>正在查看

微纪录|“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杨宁:我是大苗山的儿女

2023年03月06日 11:38:30  来源: 广西日报-广西云客户端  所属分类:相关新闻  编辑:黄赐勇  阅读:   查看评论()

  时间回到颁奖典礼的66小时前——

  时隔三年,江门村再次迎来恢复举办传统活动“芒篙节”。夜幕降临,村里的民族特色演出仍在继续,杨宁用手机记录下村民们自导自演的晚会。

  晚会结束,匆匆收拾,她赶往县城。

  杨宁的家在县郊,可忙于村务的她却极少回来。重重掸起椅子上的灰,似有些尴尬地邀请我们坐下,此刻,已然夜深。

  谈起刚刚得到的获奖喜讯,杨宁感叹颇深。她说,能获得这个奖很意外也很惊喜,这个奖并不只是颁给她个人,更重要的是一路上支持她的大苗山父老乡亲,江门村今天的变化和自己的成长都离不开乡亲们的心血和关怀。比起自己“微不足道的奉献”,这个“感动”她自认为受之有愧。

  收拾行李时,那件极为经典的苗衣再次装入她的行李箱,这是杨宁奶奶亲手缝制的,是传承,也是一种发扬,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一位基层村干部,这身衣服意义非凡。

  距离颁奖还有45小时——

  当飞机落地首都国际机场,距离颁奖还有45小时。在她眼里,每次赴京都像一场赶考,她要向全国人民递交大苗山成长和变化的答卷。她已经不记得这是第几次来京,但永远记得每一次出远门下了飞机都要先看看村里的消息。心里装着牵挂和担心,早早用电话的形式一一回拨,她说,因为那里是家。

  这次再来北京,杨宁坦言心情特别不一样。

  距颁奖还有24小时——

  在录制现场外的等候室里,在党的二十大“代表通道”上结识的林占熺教授把杨宁请到身边。对于这样的不期而遇,杨宁很是珍惜,村里的竹荪产业与食用菌种植仍在探索进一步发展的渠道,林教授的菌草种植技术给予了她极大的信心。种植技术可以推广到脱贫攻坚的成果中,带进村里菌种发展当中,她笑称这是最大的意外收获。

杨宁向林占熺教授请教菌草种植技术。

  距颁奖还有20个小时——

  第一次彩排,杨宁哽咽着。一首广西民歌《多谢了》的出场音乐,让杨宁倍感亲切,而现场播放的短片,则让她久久地难以平复。现在的自己看到曾经的自己,这是自己成长的见证,也是自己抱负的实现。把这些感动的瞬间换成力量,更好地去服务村里,做到做不动的那天为止,她面对镜头这样许诺。

  距颁奖还有16个小时——

  节目录制前夜,杨宁还赶着去做一件每次来北京都心心念念的事——买糖给村里的老人和孩子。这是杨宁雷打不动的习惯,从她第一次进京起,每一次都记得牢牢的。虾酥、驴打滚儿、冰糖葫芦,早已不是难以买到的零嘴,但对于杨宁来讲,这是一种甜蜜的关爱,也是苗山乡亲,对于北京的向往。

在去买糖的路上,杨宁在路边的薄雪上写下北京—江门字样。

杨宁在给村里的老人、小孩买糖。

  颁奖时刻——

  没有想象中的压力,杨宁走上台也分外从容。

  “又哭了?”白岩松迎着满面热泪的杨宁,安慰着这个重读自己经历的苗乡姑娘。

杨宁在颁奖现场与主持人白岩松分享自己的苗乡故事。

  在现场,我们听到了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杨宁的颁奖词:连就连,连上书记结对子,莫看女娃年纪小,敢卖婚房种新田;连要牢,担子虽重娃敢挑,苗乡今年多喜事,紫了糯米撑荷包;牢又牢,党和乡亲我作桥,后有党员千千万,不怕弯多山又高。

杨宁手捧奖杯。

  杨宁在“感动中国”录制现场举起属于自己的奖杯。

  踏上返程路——

  “回村的第一件事就是想和村民们吃餐饭!”清晨5点,杨宁踏上返程路,迫不及待返回村里。那张她已离开三日有余的办公桌、那些等着杨宁阿姨带回北京糖果的孩子与老人、那些亟待推进的新项目,无不牵挂着她的心。

  从北京回村的第一时间,杨宁就把糖给孩子们送去。

  北京一行,杨宁极少提起自己,总把苗山和乡亲挂在嘴边,念在心里。她说,因为是家,所以总有牵挂,不管离家多久,身处何地,作为大苗乡的女儿,她会继续扎根苗寨,更加努力,让苗山更美、苗寨更富、苗家人更幸福。

相关内容:

扫码转发

精彩视频

热点排行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