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视网

桂视网>新闻>正在查看

你必须掌握的防灾减灾知识

2023年05月11日 16:16:11  来源: 青岛市疾控中心  所属分类:国内新闻  编辑:田靖琴  阅读:   查看评论()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地震、火灾、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随时可能发生,及时自救互救才更有生存希望。5分钟带你get实用防灾减灾知识!!!

  一、全国防灾减灾日的来历

  2008年5月12日,一场有着巨大破坏力的地震在四川汶川发生,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进一步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推动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水平,经国务院批准,从2009年开始,每年的5月12日定为“全国防灾减灾日”。一方面顺应社会各界对中国防灾减灾关注的诉求,另一方面提醒国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更加重视防灾减灾,努力减少灾害损失。

  二、全国防灾减灾日图标

  防灾减灾日的图标以彩虹、伞、人为基本元素,雨后天晴的彩虹寓意着美好、未来和希望,伞的弧形形象代表着保护、呵护之意,两个人代表着一男一女、一老一少,两人相握之手与下面的两个人的腿共同构成一个“众”字,寓意大家携手,众志成城,共同防灾减灾。整个标识体现出积极向上的思想和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之意。

  三、灾后防疫小课堂

  常言道“大灾之后易有大疫”,各种自然灾害之后都会产生一些次生灾害,严重威胁到灾区人民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做好灾后防疫至关重要。市民要牢固树立“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切实加强个人自我防护,主动学习防灾减灾和灾后防疫知识。

  (一)预防新冠不放松

  坚持“防疫三件套”:口罩、卫生、距离。牢记“防护八要”:口罩要戴、社交距离要1米、咳嗽喷嚏要遮掩、双手要常洗、居室要卫生、窗户要常开、人群要少聚、就餐要用公筷。

  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和他人,请符合条件而未接种新冠疫苗者应尽快接种疫苗,未全程接种者尽快完成全程接种,完成全程接种满6个月者尽快接种“加强针”,实现“应接尽接”。尤其是还未接种新冠疫苗或未接种“加强针”的老年人,如果没有疫苗接种的禁忌症,要尽快进行疫苗接种。

  受灾地区群众在坚持“防疫三件套”和牢记“防护八要”外,还需要做好:每日监测个人和家人的身体健康状况,一旦出现发热、咳嗽、咽痛、乏力、嗅(味)觉减退、腹泻等症状,立即佩戴口罩前往附近的发热门诊就诊,并如实告知个人旅居史、活动史和接触史。就医途中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不得去人群密集场所。

  (二)饮水饮食要安全

  1、饮水安全:自觉保护水源,不向水源地倾倒垃圾或污水、粪便;注意饮水卫生,不喝生水;发生灾害时,水必须经消毒处理后方可饮用,煮沸是最简单有效的消毒方式;用缸、桶、锅等容器储存饮水时要加盖并保持清洁,必要时可消毒处理。

  2、食品安全:对放置时间较长的食品,食用前注意观察是否已经腐败变质;生吃瓜果蔬菜一定要洗净:食物要烧熟煮透,趁热食用。使用后的餐具,要及时清洗干净。

  (三)肠道传染病

  灾区常见肠道传染病主要有细菌性痢疾、霍乱、伤寒和副伤寒、其他如沙门菌、致病性大肠杆菌等细菌引起的细菌性感染性腹泻病、病毒性腹泻病(轮状病毒、杯状病毒、肠道腺病毒和星状病毒感染性腹泻),以及寄生虫腹泻病(隐孢子虫等)。其他肠道传染病还包括甲型肝炎、戊型肝炎、手足口病等。

  预防措施:

  饭前便后要洗手,高温加热再入口。

  不乱吃药早报告,卫生习惯最重要。

  (四)呼吸道传染病

  若灾区气候变化快,早晚温差大,同时灾区群众和救援人员身心疲惫,抵抗力下降,很容易发生感冒、水痘、流腮、流脑等呼吸道传染病,一旦流行,后果严重。

  预防措施:

  开窗通风保健康,发现症状早就医,咳嗽喷嚏掩口鼻,主动隔离防传染,流行季节接种疫苗。

相关内容:

扫码转发

精彩视频

热点排行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