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间薄雾未散,瑶族的阿哥阿姐们一路寻找着古茶树,唱着山歌在山林间穿行。古茶树的嫩芽鲜翠欲滴,他们三五成群,采摘着茶枝末端的两叶一芽,此为茶最美之味所在。
采茶归来后,李顺亮开始制茶,“这个制茶手法叫‘三炒三揉’,即杀青和精揉需重复三次,一炒是为使茶叶变得柔软,散发青气,形成茶香;二炒是为理条、增香;三炒是为让茶叶水分均匀散去。揉捻茶叶使之卷紧成油条状,利于成品冲泡时浸出茶汁,同时缩小体积,便于贮运。”李顺亮一边和记者解说着他的传统手工制茶手法,一边用手指轻揉细捻使古树茶卷紧成油条状,经过“抓、抖、搭、捺、推”一番行云流水般的操作后,鲜嫩的茶叶逐渐杀青、焦边,茶香四溢。
随后,在一片茶香中,瑶族的阿哥阿姐们在家门口的凉亭里摆上茶桌随意而坐。亭外细雨飞扬,亭内沸水泡茶,茶叶似入水活鱼,上下翻腾,几经沉浮,最后归于平静,犹如人生经年,出入尘世。小口品饮,回甘而清香,远看瑶乡景,细品古树茶。“河口瑶族乡的古茶树属于大叶枞茶,据瑶族石刻录及县志记载,清朝乾隆六年(1741年),原兴安六峒巡检司署迁至社水(今两水苗族乡社水村),在清朝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定其为贡茶。两水苗族乡与河口瑶族乡(当时统称浔源)都曾是清朝贡品六峒茶的主产区,河口瑶族乡的古树茶根据不同手法可制作红茶、黄茶、白茶、绿茶、黑茶五大系列。每年谷雨前后是采茶制茶的最佳时期。”李顺亮边品茶边闲聊着河口瑶乡古树茶的历史文化。
据了解,河口瑶族乡有老树茶20000余株,百年以上的古树茶有6500余株。该乡政府依托丰富的古树茶资源提出“百年茶乡•魅力河口”的定位,乡人大会通过了保护古茶树的议案。李顺亮满怀乡村情怀,立志要恢复资源古树茶的辉煌,以茶为线,发展茶产业,突出茶文化和茶特色,帮助群众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目前,古树茶已销往北京、上海、天津等一线城市。
(来源:资源县融媒体中心 记者:蒲苗 王芳银 彭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