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视网

桂视网>新闻>正在查看

读刊·圆桌会丨“千万工程”千万学

2024年03月07日 10:19:17  来源: 《当代广西》2024年第4-5期  所属分类:桂观评论  编辑:黄赐勇  阅读:   查看评论()

  “千万工程”千万学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特别强调,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千万工程”经验学什么?怎么学?重在学习运用蕴含其中的理念方法,关键要从实际出发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从“看得见”的乡村建设到“看不见”的乡村治理,从“物质富民”的产业发展到“精神富民”的文化建设,“千万工程”处处体现着以人为本的根本遵循、因地制宜的发展路径、大抓基层的治理导向。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之路上,学习“千万工程”经验,要紧密结合自身实际,从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入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做好“土特产”文章,建设更多富有乡土特色、更接地气的乡村治理样板,让乡村更加宜居宜业,让农民群众有更加充实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本期“圆桌会”围绕学习“千万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进行探讨。

  从农民群众期盼中找准乡村振兴的着力点

  文/刘锐一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充分尊重广大农民意愿,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把维护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促进广大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千万工程”实施20多年来,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贯穿始终。广大农民群众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必须紧紧围绕他们的实际需求,将他们的期盼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

  满足农民群众的期盼,首先要了解新时代的农民最期盼的是什么。这就需要深入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千万工程”战略的提出及每一次深化,都是基于调查研究的成果。广西农村情况千差万别,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必须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深入群众,从农民的日常生活、经济状况、生活环境、社会保障等方面深入考察,找到他们真正的期待和关切点:盼望钱包里有钱,盼望空心村改造,盼望老有所养。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需着重从与农民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领域持续发力。一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持续强化产业分类指导,培育壮大特色产业,推进产业提质增效,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确保农民群众稳定增收。二是着重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关系到农民基本生活和基本农业生产,要加强农村道路、水利、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让广大农民享受到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便利条件。三是大力培养农业人才。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要加大乡村本土人才培养,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四是持续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要保护农田、水源、森林、生物多样性等自然资源,做好农业生态环境整治和保护工作,让广大农民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五是扎实推进乡村文化建设。农民期盼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这就需要挖掘、保护和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提升农民精神文明风貌。六是持续在乡村治理上发力。要着力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使农村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乡村振兴事关千家万户,必须从农业农村发展最迫切、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入手,找准抓什么,明确怎么抓,循序渐进,创造性开展工作,让农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切实增强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因地制宜做好“土特产”大文章

  文/冉乐乐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支持打造乡土特色品牌。”其倡导学习的“千万工程”经验,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坚持以产业为基础。对于广西来说,学习这一经验,就要立足乡土资源、突出特色差异、延伸产业链条,进一步推动乡村全产业链条升级,围绕“土特产”“绿水青山”做足文章,更好地把“土”味优势彰显出来。

  立足“土”,深挖潜力彰显文化。广西疆域辽阔,迥异的气候环境、田园风光、特色文化、民俗风情、农家美食,形成了不同地区独特的文化谱系,承载了在外游子浓浓的乡愁。做好“土”字文章,要立足自然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推进“一村一品”,实现农业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和生态保护良性互动;要挖掘乡村的多元价值,依托当地传统文化、地方习俗、非遗文化,发挥生态优势,以乡愁赋能特色产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休闲观光、养生养老、乡村手工艺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实现农业由“卖产品”向“卖风景”“卖温情”“卖文化”转变。

  突出“特”,注重质量打造品牌。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关键要找准路子、突出特色,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当前,广西一些特色农产品产能过剩,症结就在于同质化严重、品牌效应不强,没有体现自身特色。做好“特”字文章,要“跳出本地看本地”,突出地域特点、体现当地风情,打造广大消费者认可、能形成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要狠抓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质量安全监管,根据市场需求提升品质,增强竞争力;要加强农产品品牌培育与管理,强化品牌营销,实现由“卖原料”向“卖加工品”“卖品牌”转变。

形成“产”,延伸链条提升效益。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土特产”要实现产业化,就需要在发展中形成产业集群。二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乡村产业链短而不全,一直是制约广西乡村产业发展的短板。做好“产”字文章,要秉持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的思路。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运营销售等,不断延长产业链条,增加产品附加值;另一方面,要有序引导各类生产要素、资源向县、乡、村转移,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培育“乡村旅游+”新业态,鼓励发展乡村餐饮、购物、文化、体育、养老、托育等生活服务。此外,还要健全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订单生产、入股分红等方式,让各类主体和广大农民参与其中,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

   以“千万工程”之法把好乡村治理之“脉”

  文/陈斌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为重点”,将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点之一。“千万工程”的一项重要经验就是坚持抓基层、强基础、固基本工作导向,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基层治理体系。学好用好“千万工程”经验,要牢牢把握其精髓要义,以“千万工程”之法,把好乡村治理之“脉”。

  乡村治理的核心在党,关键在人。“千万工程”的核心密码也在于,坚持党对乡村工作的全面领导。为此,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提升乡村治理水平,首要是坚持党建引领、大抓基层,构建党组织领导下的多元主体协同共治新格局,让乡村既充满活力又稳定有序。近年来,广西以党建“绣花针”穿起基层治理“千条线”,推动党的领导延伸至基层社会治理各领域、各环节,打通基层治理“神经末梢”,建设富有乡土特色、更接地气的乡村治理“广西样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需要持续用劲抓好乡村班子建设,推进村干部管理专业化,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乡村治理效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千万工程”激活了乡土文化的生命力。民俗节庆、良好家风、传统技艺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丰富了乡村群众的文化生活,还实现了乡村精神富有,孕育了社会好风尚。近年来,广西聚焦群众需求,持续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发展群众性文体活动,不断增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凝聚力和创造力。今年全国春节“村晚”主会场在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举办,生动展示了年俗文化、茶文化、芦笙文化等侗乡乡村文化。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既要进一步深入挖掘、传承、创新利用农业农村非遗文化资源,又需持续深化文明乡风建设,焕发乡村文明建设新活力。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为了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来把握和处理工农关系、城乡关系,也是为了更好地维护农村社会稳定。近年来,广西积极探索实施“红格善治”工程,全面推行“党建+网格+大数据”乡村治理工作模式,实现“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愈加完善的乡村数字化治理不仅有效提升了乡村治理的科学性、精细化和智能化水平,健全了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也让更多群众享受到了“数字红利”。结合实际找准学习“千万工程”的切入点,从“看不见”的乡村治理角度寻求突破,广西还需进一步加快数智化赋能,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完善乡村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推动乡村治理由“管控”向“智控”转变。

相关内容:

扫码转发

精彩视频

热点排行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