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区内生长的一株“世界银杉王”天然植株,树高30米、树龄超过500年,是金秀大瑶山良好生态的见证。覃琨 摄
银杉是300万年以前的古稀孑遗植物,被誉为植物界的“活化石”,目前全世界仅中国有银杉活体植株发现,是中国的国宝,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日前,在广西大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广西科研团队攻坚克难,破解了银杉天然种群幼苗发芽率低、难存活、自然更新力弱等科研难题,通过人工干预技术成功培育出2000多株幼苗,这让濒临灭绝的银杉的生存密码重新被激活,对于挽救濒危银杉迈出至关重要的一步。
银杉在世界上其他地区早已灭绝,缘何能在中国独活?它如何被发现,广西科研工作者有什么办法助其脱离濒危险境?近日,记者跟随广西林业部门的工作人员从金秀瑶族自治县深入广西大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同探寻银杉野外回归背后的故事。
银杉野外回归种植。覃琨 摄
种群衰退:植物“活化石”濒临灭绝
银杉,这一古老又神奇的“华夏瑰宝”最早在广西发现。
1955年夏,我国植物学家、广西植物研究所的钟济新教授带领一支调查队在桂林龙胜花坪林区考察,发现了一株外形很像油杉的松科植物新种。经我国著名植物学家陈焕镛和匡可任两位教授鉴定,认为就是地球上早已灭绝的、只保留着化石的珍稀植物——银杉。
“银杉在中国首次发现,曾引起世界植物界的轰动。”广西植物研究所植物资源地理学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黄俞淞说,地质历史上,银杉曾在我国广阔分布;现如今,在广西之外,天然银杉林仅见于湖南、四川、贵州等省区,每个地点的个体数量均十分稀少。
据最新统计,我国银杉种群个体共2323株,较1989年统计的3200余株,数量已经急剧减少。目前广西记录到的银杉天然林分布点共19个,总株数228株。
林业人员肩扛幼苗带至大瑶山一处海拔1200米左右的坡地,开展野外回归种植试验。记者 王艳群 摄
广西金秀大瑶山地处南亚热带向中亚热带的过渡地带,森林覆盖率达到87.99%以上。这里山川秀美,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是目前我国发现的纬度最低的银杉分布点。在大瑶山海拔950—1250米之间的坡地上,生长着为数不多的银杉天然种群。
“近年来,银杉的自然更新能力在不断衰退,成年银杉因发生病虫害、自然灾害导致死亡、倾倒现象时有发生,而幼苗、幼树的成活率极低,甚至为零增长,这让处于濒危状况的银杉雪上加霜。”广西大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生产技术科科长覃琨介绍。
科研人员近30年来对大瑶山银杉的调查与监测结果显示,受气候变化、环境变化因素以及冰冻自然灾害破坏等影响,银杉的自然更新能力在逐渐衰退,幼苗发芽率、保存率低,无人为干预的情况下,幼苗存活很难超过2年。目前,金秀大瑶山记录到的银杉天然种群分布地共12个,植株仅为104株,在自然环境中已经很难再见到健康成长起来的幼苗。
回归试验:人工繁育再造生命奇迹
银杉种群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有退化甚至灭绝的风险,如果仅靠它的自然更新,很难使野生种群数量维持在一个合理健康的水平,采取人为适当干预来恢复和维持野生种群是目前的必要措施。
在保护区的珍稀植物繁育科研基地里,记者看到了数百株通过人工繁育成长起来的幼苗。
“这是近两年基地新培育出来的银杉幼苗,经过精心呵护,已经长出了嫩绿强壮的枝叶。”覃琨说。2022年起,保护区与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合作共建科研基地,连续2年采集银杉的种子进行人工繁育,克服了幼苗发育生长环节的多个难题,培育出2000余株银杉幼苗。其中,2022年首批培育出的500株幼苗,部分高度达到10—15厘米,根系健壮发达,具有较强的适应力,已陆续开展野外回归种植实验。
银杉生长的地方一般地势险要,采集种子时,人一不小心就会滚落山崖。“没人知道这2000个数据背后,科研人员付出了怎样的心血。”覃琨说。
每年10月份,负责项目实施的几名科研人员和护林员都要走进大瑶山茫茫林海,到陡峭的山脊线和崖边搜集银杉种子,为了收集到足够多、合格的银杉种子,他们一待就是连续大半个月。
银杉人工繁育基地。记者 王艳群 摄
银杉幼苗。记者 王艳群 摄
早在2000年,广西科研人员就已经开始采集银杉种子进行回归试验,但结果并不理想。“当时野外回归种下的100株,只有26株存活至今。”覃琨找出了实验数据。数据显示,同一批成长起来的银杉,最大一株树高2.94米,最小一株仅为0.33米高,个体差异非常大,有个别植株20年来几乎没有明显的生长。
除此之外,银杉幼龄植株对立地条件的微小变化非常敏感,对生长环境要求极高,温度、湿度、土壤等稍有变化就容易死亡,人工繁育的难度超乎想象。
在近20年来的银杉人工繁育过程中,科研人员进行了多种尝试。比如采集不同时间点的种子进行育苗、对种子进行浸泡和不浸泡试验、更换多种培养基质等,始终无法提高银杉种子发芽率和幼苗成活率。
“这次我们选取了部分种子,首次尝试即采即播的新育种方式,即采下种子后立即播种。”覃琨介绍,此前人们在进行银杉人工育种时,都采取冬藏春播的方式,就是将筛选出来的种子进行技术处理储藏,等到次年3月再进行播种,“因为银杉在野外,本来是有自然更新能力的,我们通过即采即播的方式,减少了人工干预的环节,尽可能多地保持其原有习性。”
多方保护:国宝银杉有望复壮脱危
银杉人工繁育过程繁复,包括采种、选种、种子休眠、人工环境繁育生长、野外适应性训练等多个环节,整个过程至少需要四至五年。其中野外适应性训练到完全停止干预让其回归野外自然生长,也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4月中旬,记者在连走几道坡,穿越一片密林,艰难徒步数公里后,来到广西大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银杉保护站核心区,只见在一处海拔1200米左右的山坡地中,科研工作者将100株人工繁育的银杉幼苗移植到了回归地。
所谓回归,就是将人工繁殖的银杉树苗移植到它的野生种群分布地,通过扩充其个体数量,帮助它们提高适应野外生存和自然更新的能力,促进其自然繁衍生息,让银杉种群恢复到一个健康合理的水平。
金秀大瑶山是我国银杉分布的最南端,在地理位置上极为独特。“此次回归野外的幼苗全部种植在银杉保护站内,所选的区域周围有银杉的自然分布点,植被结构和立地条件跟银杉的原生环境相似,更利于开展回归试验。”自治区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处处长张振球介绍。
幼苗放归后,科研人员还会对它们进行长期监测,同时通过开“林窗”、除草等一些人为手段,让幼苗能够在群落的竞争中存活。为了避免银杉遭受人为活动破坏,科研人员还在回归地设立了临时栅栏和监控系统,等到它们适应自然环境后,才停止监测和干预。
银杉回归试验过程中,保护站专门安排了五六名护林员对银杉进行跟踪监护,他们顶着严寒酷暑,奔走于林间,每周定期到回归地对银杉进行现场巡察管护,连续对幼苗的树高、胸径、林下植被类型等做好跟踪记录,并依据监测情况开展科学保护。从连续一个月的监测情况来看,目前这批幼苗成活率普遍比较高,几乎没有发现病虫害、枯萎和死亡现象,且长势良好。
“回归并不是目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种群在野外的可持续生存,保护与之相关的其他物种以及生态系统。”覃琨介绍,下一步,保护区将扩大银杉回归规模,继续做好回归监测和种群重建工作,使银杉野外个体数量持续增加,当银杉的野生种群维持在一个健康稳定的水平,就能脱离濒临灭绝的险境。
广西已成为珍稀动植物的最佳庇护所 生物多样性是衡量一个地区环境质量和生态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广西生态系统类型多样、生物物种繁多,是中国野生动植物分布最多的省区之一,种类数量达1.8万多种,居全国第三位。
近年来,广西先后出台50项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关的地方性法规和管理办法,率先出台全国首部灵长类栖息地保护条例和遗传资源地方性法规,不断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地方性法规与制度体系。广大科研工作者持续开展科研攻关,深入开展珍稀动植物的人工繁育工作,为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不懈努力。 除了国宝银杉,广西还成功开展资源冷杉、元宝山冷杉、蒜头果、德保苏铁等珍稀濒危植物的回归活动,以及中华穿山甲、冠斑犀鸟、鳄蜥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野外放归工作。截至目前,广西共建立自然保护地223处,使得90%以上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得到有效保护,广西已成为珍稀动植物的最佳庇护所和复壮的繁衍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