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用护渠陡军后人的故事开场,综合采访当地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内河航道国际组织(IWI)主席鲁迪·范德温等国内外相关人士,用现代的眼光重新审视灵渠的历史文化和经济价值。报道指出,通过保护、推广和利用,这条古老的运河正在散发新的活力,它孕育的独特的文化也将继续传承下去。鲁迪·范德温强调运河遗产对地方发展的重要性,指出2026年世界运河大会将在桂林兴安举办,将是世界了解灵渠及当地历史的最佳时机。
全文翻译如下:
如果让季振勇挑选他在镇上最喜欢的地方,他会毫不犹豫地指向水边那些饱经风霜的石板路。
“这条运河与当地的历史和文化遗产深深相连,可以说,它流淌在我们的血液中,” 季振勇说。
现年54岁的季振勇居住在中国南方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兴安县。他同时也是第十七代陡军,陡军作为灵渠陡门的守护者,肩负着守护与维护灵渠的任务,而这条古老的水道始建于2200年前。
“我们世代守护着这条古老的灵渠,它与我们的血脉紧紧相连,”季振勇说,“步入现代社会,虽然我们不再以传统的方式守望着它,但是确保灵渠的生态环境健康、清洁,使其流淌得既平稳又可持续,仍旧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
季振勇展示出的责任感,反映了大家正不断努力,保护和推广灵渠的物理、文化和社会价值。灵渠作为同类工程的开山鼻祖,是一项横跨四大城镇、全长超过36公里的开创性水利和航运壮举,联结湘江与漓江,贯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灵渠是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被称为“中国技术和工程能力的精美典范,有助于农村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目前,灵渠已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灵渠为早期运河的典范,它反映了“古代文明的亚洲水利和航海技术”,“集航运、灌溉和防洪功能于一体,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对自然资源进行综合、可持续及有效利用的杰出范例”,有助于维护统一国家南部地区的稳定。
如今,灵渠运河“作为一项重要的文化遗产和多功能的水利工程项目,服务于灌溉、防洪、供水和旅游等多方面需求”,总体上展现了从商贸到旅游领域,传统与创新的成功融合。
灵渠研究会名誉会长陈兴华指出:“随着公元前221年至206年秦朝统一古代中国,秦始皇着手修建了一条用于粮食运输的水道,旨在为南下的军队提供补给,该项目于公元前214年竣工。随后这条运河被称为灵渠,成为了防洪与灌溉的标杆,推动了该地区的农业发展,使之成为水上交通、文化和旅游的中心。”
“灵渠将中国的中原地区与南方相连,对中外文化交流与物资往来起到了关键作用。它连接内陆与南方港口,因此也成为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一部分,”陈兴华补充道,“例如,人们相继在灵渠岸边发现了汉代和唐代的外邦人塑像。这些雕像便是中国与西方文化交流的实物见证。”
兴安县委书记贲黄文表示,保护灵渠丰富的遗产,意味着要关注其建筑结构、周围环境和水质。“我们将加强运河沿线的环境保护,维护和修复其景点和文物,同时坚持高标准的水质管理,所有这些都将遵循国际标准,”他说,“我们深知,要想成功申报世界遗产,保护古运河的原始风貌至关重要……我们要根据地方发展的实际情况来实施相应的保护措施。”
为此,贲黄文指出,将打造大型乡村旅游示范区和特色村庄,以此促进灵渠及其周边地区旅游业的持续增长。
“2022年,灵渠及周边地区共接待游客759.7万人次,旅游消费总额达到77亿元人民币;并荣获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单位等荣誉,”贲黄文补充道“通过保护、推广和合理利用,这条古老的运河正在焕发新的生机,它孕育的文化也将生生不息。灵渠至今仍在灌溉、排水和供水方面发挥作用,覆盖了超过4,300公顷的农田,生产出当地特色产品如米粉、糯米糕和三花米酒等。”
内河航道国际组织主席鲁迪·范德温在宣布,2026年世界运河大会将在兴安举办。
“世界运河大会是一个汇聚全球数百名运河爱好者、行业专家及学术研究者的绝佳平台,旨在促进关于运河保护与发展的知识与经验交流。议题覆盖广泛,从历史运河遗迹的维护与活化,到运河系统与港口遗址的复兴,以及运河步道和相关设施的规划与建设。此外,大会还聚焦于运河及其周边环境的历史解读与文化传播策略,探索如何通过运河带动旅游产业发展、推动经济繁荣与城市再生,”范德温先生表示。
范德温进一步解释道:“世界运河大会为参会者精心准备了一系列研讨会与展览,内容囊括了运河遗址或步道的解读方法,运河重新开放或日常维护过程中会面临哪些工程与技术挑战。近期的会议中,演讲嘉宾们分享了为创新项目提供咨询的经验心得,讨论了将运河旁的拖船小径转换成公共步道所带来的益处,以及如何让运河从城市的边缘地带转变为吸引公众的核心区域。同时,会议还涉及了石质结构的维修技巧,以及多种创新的运河解读技巧。”
中国工程院院士、灵渠博物院首位院士名誉顾问卢耀如院士发表感言,强调为了确保灵渠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制定相应政策与措施,以保障其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有效保护。
他进一步指出,提升景区服务质量与水平,构建反映灵渠文化遗产价值的全面旅游体系同样至关重要。
“灵渠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它不仅属于中国人民,也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在它持续造福我们的同时,我们应使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卢耀如院士表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评语中提到,灵渠不仅具备“卓越的美学价值”,更是“中国古代运河景观的典范”。它塑造了一幅田园牧歌式的美丽图景,水道与周遭环境相得益彰,生动展现了自然与中华农耕传统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
灵渠的文化传统在像曾京兰这样的居民手中得以延续,她是一位画家,在水道旁设立了自己的工作室。
现年67岁的曾京兰虽曾参与世界各地的展览和文化交流,但始终回归她的家乡兴安,描绘着灵渠两岸繁茂的动植物。
“我一直被这里的花草鸟鸣所吸引,”曾京兰说,“我曾经写过一首赞美此处美景的诗。那时我在国外,当我回来时,这里的一切正如我想象中的模样。”
曾京兰有100多名学生,年龄跨度从4岁到50岁以上,她与他们分享着灵渠的文化艺术传统。
在附近的兴安县第二小学,12岁的蒋璇也在尽自己的一份力,宣传灵渠的传统文化。她利用课外活动的时间作为小讲解员,向游客介绍灵渠的历史和文化。
“我就住在这附近大约5公里的地方,经常在水边练习古筝,”蒋璇说,“灵渠对我们来说很亲近。”
校长雷妙表示,学校定期开设课程,讲述灵渠迷人的历史和遗产,比如赞美其美与重要性的古诗,确保后代了解灵渠与当地之间深厚的联系。
“我们有一个专门关于灵渠遗产的小图书馆。我们还把灵渠相关的内容引入了课程教材,学生们也参与了插图的创作,”雷妙说。
“灵渠属于我们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