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视网

桂视网>新闻>正在查看

八桂视点 深度调查丨从彩调看地方戏剧的新生

2024年09月02日 10:20:18  来源: 广西云-广西日报  所属分类:快讯  编辑:  阅读:   查看评论()

彩调是广西最具特色的戏曲剧种之一,又被称为“草根艺术、快乐剧种”,其蕴生于桂林山水间,或轻快、或婉转的旋律承载着许多人的乡愁。彩调最早起源于明末清初,历经400余年的浮沉变动。以永福彩调为代表的桂林地方戏曲剧种,如何在新时代探寻新的传承、发展路径?记者走进永福一探究竟。



8月31日,广西日报以八桂视点新闻1+1的形式,就此推出深度调查报道,敬请垂注。

视频摄制:广西云-广西日报见习记者 苏时榕

广西日报要闻版消息报道关于桂林地方文化发展新方向。

“桂林歌圩”唱响地方文化

当地方文化与音乐会碰撞会怎样?近段时间以来,“桂林歌圩”夜间文艺焕新音乐会在桂林市中心广场持续火热开唱,本土方言歌曲、经典曲目逐一演绎,现场“氛围感”拉满。

现场搭好舞台、架起板凳。来自桂林本土的音乐家将流行音乐结合本地文化进行精彩演绎。现场不仅有契合音乐会主题的《麻直走、莫拐弯》《米粉油茶》等桂林方言歌曲,还有《真心英雄》《柠檬树》《卡拉永远OK》《朋友》等经典曲目。

“麻直麻直走莫拐弯……”广东游客梁先生在晚会结束后一直跟家人哼唱着晚会歌曲旋律,他说:“桂林方言的歌曲很‘洗脑’,我也学会了几句地道的桂林话。”

地方文化结合音乐会、快闪等新形式,无疑能够更好地传播本土文化。在桂林,类似“桂林歌圩”这样积极探索传承、传播、创新方式的例子不少。近年来,以永福彩调为代表的桂林地方戏也在积极融合发展,探寻新的传承、发展路径。

8月31日八桂视点版面截图。

从彩调看地方戏剧的新生

调研主题:地方戏剧如何焕发时代生命力

调研关键词:地方戏剧 彩调 传承 创新

调研时间:2024年8月

调研地点:桂林市、永福县

视点提要

清晨,漫步在永福县街头,洛清江边,不时传来“哪嗬咿嗬嗨”的吟唱。“这就是永福彩调。”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永福彩调代表性传承人潘玉芳介绍。

彩调,作为桂林地方戏剧的璀璨明珠,其生动诙谐的唱词与活泼灵动的表演,不仅展现了深厚的乡土情感,更蕴含着丰富的民间智慧。

彩调是广西最具特色的戏曲剧种之一,又被称为“草根艺术、快乐剧种”,其蕴生于桂林山水间,或轻快、或婉转的旋律承载着许多人的乡愁。彩调最早起源于明末清初,历经400余年的浮沉变动。以永福彩调为代表的桂林地方戏曲剧种,如何在新时代探寻新的传承、发展路径?记者走进永福一探究竟。

1 永福彩调现状如何?

——随时可演,百姓喜爱

“永福作为彩调的发源地,历史悠久,目前已经有86支业余彩调队,连续三次获得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彩调)之乡。”说起彩调的历史,潘玉芳侃侃而谈。400多年来,彩调绵亘福寿大地、蔚然成风。一年四季,业余彩调队活跃在大街小巷、乡村社区,形成了乡乡有彩调队伍、个个爱唱彩调、村村门口看彩调的浓厚文化氛围。

在永福县罗锦镇,这里每隔一个圩日就会邀请一支彩调队来到彩调剧院登台献艺。这样的公益演出,被当地村民称为“彩调圩”。一到“彩调圩”,大量村民便会聚集在剧院,欣赏精彩的彩调表演,经常性的满座以至于席地而坐成为常态。

彩调“随时演”在永福是常态,逢年过节、婚嫁开业庆典都少不了彩调的出现。“我休闲在街头也在唱,过去下田做农活,劳作累了,放下锄头都要唱上两句。”观众唐旺福时常会来赶“彩调圩”。

“彩调是一门草根艺术,演员、观众都是老百姓。”潘玉芳认为,彩调能在永福的民间广为传唱,原因之一是唱词接地气,朗朗上口,大多是描绘老百姓的生活。“当下的永福彩调,仍保留着比较原生态的唱腔、演技传承,继续在民间散发其‘快乐’的主题魅力。”

彩调演员在节目开演前精心准备。滕佳 摄

2“草根”戏剧如何传承?

——数字赋能,网络传播

数字化技术为永福彩调的保护与传承插上了翅膀。通过网络直播、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渠道,彩调艺术得以跨越地域限制,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年轻观众群体被这份独特的艺术魅力所吸引,成为彩调传承的新生力量。

“依吱哪嚯了嗨……”每当空闲时,彩调爱好者李庆荣就会架起手机拍摄短视频。“2020年开始,我接触短视频,并有了在短视频平台上分享彩调的想法,现在已经有6万多粉丝了。”彩调能在短视频平台获得如此多的关注,着实让李庆荣想不到。采访中,记者看到,其在学习过程中记录的笔记“歌词本”,近期也受到很多人的追捧。

手持一把二胡、身着蓝色上衣是李庆荣经常出现在镜头中的形象,“接地气”是他受到众多粉丝关注的秘诀,李庆荣对此谦虚道:“我不是专业的彩调演员,多是利用农闲时间学习,通过短视频也能够让我向更多彩调爱好者学习。”

像他这样的农民“主播”还有许多,村民们通过互联网视频共享平台,用年轻人喜欢的传播方式、传播渠道,让彩调得到更多展示的机会,让更多年轻人认识它、喜欢它。

据了解,除在网络上传播外,永福县已将彩调传承工作普及到校园,先后在罗锦镇中心小学等7所小学开办了少儿彩调培训班,有学生数百人。近年来,培训班学生已多次参加市(县)级比赛、展演等活动,带动全县更多少年儿童加入彩调的保护、传承行列之中。同时,通过常态化开展戏曲进村、进景区景点等形式,为永福彩调的传承和发展注入新的力量和活力。

彩调《王三打鸟》剧照。桂林市戏剧创作研究中心供图

桂剧《贵妃》剧照。桂林市戏剧创作研究中心供图

3 地方戏何以散发新魅力?

——与时俱进,注入活力

“随着数字传媒、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多元文化的冲击,对于桂林传统地方戏曲来说有很大的影响。”桂林市戏剧创作研究中心导演唐晞坦言,想要更好地传承、保护彩调、桂剧等地方戏剧,关键在于守正创新,在保留剧种精髓的同时,不断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年轻人的口味,在音乐、服装、舞台等方面注入新元素和创意,打造出更为时尚、动感的表演形式。

创新是艺术生命力的根本。近年来,以彩调、桂剧等为代表的地方戏剧在创新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以《一品油茶七品官》《刘三姐》《五子图》《破阵曲》等为代表的现代剧目与传统剧目交相辉映,既保留了原汁原味的乡土风情,又融入了时代元素和新的表现手法,使桂剧、彩调、渔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近年来,得益于潘玉芳、唐晞、李庆荣等艺术家、爱好者的不断传承、创新、推广,彩调等桂林地方戏剧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关注和喜爱。

“年轻观众能够为彩调注入新的活力和创意,同时也能够吸引更多人对彩调产生兴趣和关注。”唐睎认为,年轻观众对彩调的创新和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他们思想观念、审美需求和文化背景与老一辈观众有所不同,能够带来新的创意和元素,推动地方戏剧的发展,让桂林地方戏剧走出大山,面向全国,迈向世界,成为展示中国文化多样性和地方特色的重要窗口。

【记者手记】

山水名城也有“戏精”的一面

桂林不止“山水甲天下”,还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80年前,“西南剧展”在广西省立艺术馆开幕,上千名文艺工作者齐聚桂林,用87部剧目、170多场演出,集合10万余名观众,成就了“中国戏剧史上空前盛举”。80年后,以桂剧、彩调、壮剧等为代表的地方戏曲依旧活跃在舞台上。

“戏精”之名不止于剧种多样,更源于人们的声声传唱。探访彩调之乡——永福县罗锦镇,让记者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彩调剧院观众云集,席地而坐、或站立两侧的观众不在少数。据介绍,当地的“彩调周周唱”活动深受欢迎,当地群众甚至会自行比拼彩调演唱。由此可见,以彩调等为代表的地方戏剧,在桂林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并不是“孤芳自赏”的庙堂艺术。

近年来,“戏精”桂林对地方戏剧的挖掘、耕耘、传承与再创作,步履不停。如今,以桂林为中心向南广泛流布的桂剧、彩调、广西文场、桂林渔鼓均已入选了国家级非遗代表性名录,以《一品油茶七品官》《破阵曲》等剧目为代表的地方戏剧迈步亮相世界,家喻户晓的彩调剧《刘三姐》更是受到国内外众多专业大咖的高度赞赏。

【他山之石】

粤剧发展“活力四射”

据报道,近几年,广东粤剧界创作了一大批优秀作品,《白蛇传·情》《决战天策府》《梦·红船》《红头巾》等等,展现了粤剧作为地方剧种的艺术底气和艺术的丰厚性。粤剧还跟电影结合产生了独特的门类——粤剧电影,而粤剧电影的数量超过了1000部。

粤剧目前的发展现状可以用生机勃勃、活力四射来形容。其发展具备高度开放和先锋潮流的特性,倡导“现代戏剧”概念,紧抓传统与当下“两端”,用年轻人的视觉,年轻人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表达方式进行相应的沟通、互动和调整。粤剧的发展上主要有地方法规和政策保驾护航、艺术的多元性和艺术性加强、保持粤剧高度市场化、学术化整理契合粤剧文化品格四方面经验。

扫码转发

精彩视频

热点排行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