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9月3日从中国科学院获悉,第二批100个世界地质遗产地名录日前公布,桂林喀斯特成功入选,表明其科学价值和研究水平得到国际学术界一致认可,目前的保护状况也受到国际社会高度肯定。
此次入选第二批100个世界地质遗产地名录的分别为乌达二叠纪植被化石产地、自贡大山铺恐龙化石群遗址和桂林喀斯特。 地质遗产是忠实记录地球46亿年演化历史的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料。目前,我国有10个地质遗产地入选世界地质遗产地名录。 第二批世界地质遗产地名录经全球17个国际组织的700多名专家提名、全球地学领域顶级专家评选,并由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最终认定。
“桂林喀斯特”为大陆型塔状岩溶(峰林)的典范。以秀美漓江及其支流周边的塔状及锥状岩溶地貌为主要特征,同时发育有许多洞穴。受古生代构造运动的影响,桂林喀斯特形成独特的岩溶发育盆地。厚层碳酸盐岩、温暖湿润的气候及充沛的降雨,共同促进了强烈的岩溶发育。“桂林模式”是这种岩溶动态发育过程的典型代表,展示了岩溶特征的不断发展和演化。不同于抬升较快的云贵高原,桂林地区地层稳定,构造抬升相对缓慢,增强了其科学意义,使其成为全球岩溶研究的重要参考。
同时,桂林喀斯特是大陆型塔状岩溶(峰林)的典型代表,是华南地区岩溶演化末期的地貌展现。“桂林模式”展现了峰林和峰丛岩溶形态的共存和相互作用,具有国际科学意义。对桂林岩溶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7世纪,徐霞客探索了88个洞穴,创造了“峰林”和“峰丛”两个术语。当代研究侧重于进一步了解岩溶动力学,建立“峰丛”和“峰林”同时演化模型,以及其影响中国绘画和诗歌的美学价值。桂林岩溶已于2007年入选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
(吕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