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全面实施《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发展规划》的开局之年,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为统揽,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从“新”出发、向“新”突破。今年,装配了中国首条民用航空子午线轮胎的空客A320飞机,在桂林两江国际机场试飞成功。这是中国民航飞机首次装配国产航空子午线轮胎,实现了中国民用航空子午线轮胎零的突破。随后,在中国中化高性能民用航空轮胎创新成果发布会上,还发布了6个机型12种规格的民航轮胎,所有产品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可覆盖我国80%民航机队配套品类需求,这意味着更多“桂林造”国产民航轮胎加快了上天的步伐。成绩的取得,背后是桂林一直以来,以创新为驱动实现核心技术“桂林突破”的努力。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力量。截至目前,我市共组织实施自治区科技计划项目398项,资助金额达1.94亿元,其中重大专项16项、重点研发计划100项;实施市级科技计划项目202项。通过自治区、市两级项目联动支持,解决了一批技术难题,形成了一批市场竞争力强的战略性新产品。截至目前,全市瞪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分别达到24家、449家,20家企业入围广西高企百强。( 我市以创新为驱动实现核心技术“桂林突破”)
也是在今年,我国首台真三轴六面顶液压机正式交付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进行系统联调。这也是继德国和日本之后的世界第三台同类装备。它的诞生,宣告我国在高温高压高端装备制造领域打破外国技术封锁。 这是桂林如火如荼开展产学研合作的生动缩影。桂林创新实施企业技术攻关需求、高校院所可转化科研成果等“四张清单”制度,首批公开发布清单533项,有针对性地推动校企对接。今年,桂林市还成立了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工作专班,进一步完善了推动政产学研合作机制;目前已组织开展了5场2024年广西产学研合作大行动桂林活动,精准推动14家企业与高校科研团队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
与此同时,利用科技型企业、高校院所集中优势,桂林还着力加快成果转化进度,使其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开展四批“百名博士进百企”行动,累计组织331名博士人才与297家桂林企业签订人才科技服务协议并开展技术攻关和产学研合作服务。选派50名企业科技特派员一对一服务企业,持续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提供智力支撑。在科创平台方面,全市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达到78家。截至目前,我市有自治区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8家,自治区级中试研究基地10家。桂林高新区获批建设首批自治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2023年共转化科技成果234件,帮助企业实现销售收入超50亿元。( 我市加快科创成果转化形成新质生产力)
从“新”出发、向“新”突破。今年,装配了中国首条民用航空子午线轮胎的空客A320飞机,在桂林两江国际机场试飞成功。这是中国民航飞机首次装配国产航空子午线轮胎,实现了中国民用航空子午线轮胎零的突破。随后,在中国中化高性能民用航空轮胎创新成果发布会上,还发布了6个机型12种规格的民航轮胎,所有产品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可覆盖我国80%民航机队配套品类需求,这意味着更多“桂林造”国产民航轮胎加快了上天的步伐。成绩的取得,背后是桂林一直以来,以创新为驱动实现核心技术“桂林突破”的努力。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力量。截至目前,我市共组织实施自治区科技计划项目398项,资助金额达1.94亿元,其中重大专项16项、重点研发计划100项;实施市级科技计划项目202项。通过自治区、市两级项目联动支持,解决了一批技术难题,形成了一批市场竞争力强的战略性新产品。截至目前,全市瞪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分别达到24家、449家,20家企业入围广西高企百强。( 我市以创新为驱动实现核心技术“桂林突破”)
也是在今年,我国首台真三轴六面顶液压机正式交付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进行系统联调。这也是继德国和日本之后的世界第三台同类装备。它的诞生,宣告我国在高温高压高端装备制造领域打破外国技术封锁。 这是桂林如火如荼开展产学研合作的生动缩影。桂林创新实施企业技术攻关需求、高校院所可转化科研成果等“四张清单”制度,首批公开发布清单533项,有针对性地推动校企对接。今年,桂林市还成立了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工作专班,进一步完善了推动政产学研合作机制;目前已组织开展了5场2024年广西产学研合作大行动桂林活动,精准推动14家企业与高校科研团队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
与此同时,利用科技型企业、高校院所集中优势,桂林还着力加快成果转化进度,使其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开展四批“百名博士进百企”行动,累计组织331名博士人才与297家桂林企业签订人才科技服务协议并开展技术攻关和产学研合作服务。选派50名企业科技特派员一对一服务企业,持续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提供智力支撑。在科创平台方面,全市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达到78家。截至目前,我市有自治区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8家,自治区级中试研究基地10家。桂林高新区获批建设首批自治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2023年共转化科技成果234件,帮助企业实现销售收入超50亿元。( 我市加快科创成果转化形成新质生产力)
(桂林台 李国 钟琪 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