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视网

桂视网>新闻>正在查看

社恐为何成为年轻人的流行病?

2022年03月17日 15:13:13  来源: 叠彩网信办  所属分类:桂观评论  编辑:黄赐勇  阅读:   查看评论()

  自2016年以来,“社交恐惧”一词的网络检索率便持续攀升。“社恐”似乎已经成为年轻人中的流行病。3月10日,新浪微博话题#社恐为何成为年轻人的流行病#一度登上热搜,引发热烈讨论。

  “社恐”除了是年轻人玩笑、跟风的自我调侃,更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精神障碍。根据美国精神医学学会2013年发布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社交焦虑障碍(Social Anxiety Disorder, SAD,或称社交恐惧症)的基本特征是对社交情境的显著或强烈的害怕或焦虑,这些患者饱受焦虑和恐惧的折磨,不少人还会出现共病的抑郁症、强迫症等等,严重影响社交、教育和就业。美国全国性的流行病学研究发现,社恐症终生患病率为13.3%, 是继重性抑郁障碍和酒精依赖之后的第三常见精神障碍。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心理科主任医师李一花表示,现在很多年轻人抱着玩梗自嘲的心态谈论“社恐”,但病理上的社交恐惧症是一种需要干预和治疗的精神障碍疾病。患有社交恐惧症的人,在面对社交场景时会感受到不适,害怕陷入尴尬境地以及被人评判,除了心理上的紧张不安,还会伴有脸红、发抖、心跳加速、不敢对视等表现。据悉,2022年1月,一款专用于治疗成人社交焦虑障碍的鼻用喷雾剂临床试验申请获得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CDE)批准,这才让不少网友意识到社恐症这一疾病的存在。李一花说,“社恐”跟性格内向或害羞有本质区别,内向的人只是喜欢自己安静地工作,并不会害怕人。

  社会变革、技术进步,加上家庭结构的变化造就现代年轻人“线上狂欢、线下沉默”状态。排除真正罹患心理疾病的群体,“社恐”也可以说是一种社会退缩的心理状态,种种证据表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信息传播的便捷化,人们越来越多地使用通讯工具来传送和表达自己的态度和意见,加上疫情防控避免聚焦、保持社交距离的要求,现代社会面对面交流日趋减少。“现在的年轻一代独生子女占多数,高高矗立的楼房打破了过去邻里无间的状态,从年幼时起他们的社交频率就比上一代低很多;而且这一代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正逢智能手机和互联网兴起,社交媒体软件普及,年轻人越来越呈现‘线上狂欢、线下沉默’的状态。”南京市第一医院心理门诊主任牟晓东说,现在的年轻人更习惯躲在手机屏后,不习惯把自己暴露在人前,这都可能造成社交恐惧症多发于当代年轻人中。巴黎第八大学精神分析系博士王明睿指出,社交恐惧症人群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在社交中无法获得认同感,或者说害怕在社交活动中得不到内心希望的认同。我们传统的教育方式更倾向于让孩子在交流中获得认可,比如在交流中得到老师的认可、亲戚的认可等,而不是鼓励孩子在社交中单纯地表达自我。这就使得孩子们在长大后对获得认可的需求非常高,一旦无法在社交活动中获得期待中的认可,就容易产生回避心态,恐惧、逃避社交。

  社会上“社恐”现象意见不一,多数声音呼吁正视青少年“社恐”问题,促进年轻人形成正确社交观。其实仔细观察网上的发帖讨论就会发现,“社恐”一词其实是被泛化了,现代很多年轻人是和聊得来的人疯狂聊,聊不来就贴上一个“社恐”标签避而远之。他们只是以“社恐”为由拒绝了许多无效、无意义地社交,不想去经营复杂却毫无价值的人际关系、把自己的时间精力浪费在自己不喜欢且无意义的事情上。然而也有不少媒体,甚至身边长辈认为,越来越多伴随着新技术成长的90后、00后称自己有“社恐”,倾向于独居独处、让自己现实的物理空间带有封闭性,而不受身体周遭的外界打扰,这样并不利于身心健康。人民论坛文章《当代年轻人社交恐惧的成因与纾解》详细阐明了“社恐”的现象成因和当下困局,称不能忽视年轻人的“社恐”可能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乃至社会危机。文章认为,人际交往中有许多诸如身体相互靠近乃至碰触、情感慰藉等线上交往所不具备的功能,若一味封闭自己,可能导致与社会脱节。文章鼓励年轻人勇于走出自己生活的舒适区,修炼和养成比较高尚的情操和志趣,张开双臂,拥抱世界。巴黎第八大学精神分析系博士王明睿鼓励“社恐”人多参与可以表达自我的社交活动。他表示,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拥有适当而舒适的社交活动是每个人都有的需求,当我们找到更好的与外界沟通交流的方式时,世界也会向我们展示更美好的一面。(作者 甘露婷)

相关内容:

扫码转发

精彩视频

热点排行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