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直播带货频频“翻车”。如“美诚月饼”风波、“红薯粉条”事件等,都给消费者和市场带来了不小的冲击。那么,为何直播带货在飞速发展的同时频频“翻车”?行业乱象究竟根源何在?各方又该如何规范和治理呢?
现如今,直播带货是流量变现的风口,不少网红、影视明星甚至媒体人纷纷转战这个领域,在给消费者带来全新的购物体验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虚假宣传、以次充好、恶意哄抬价格等问题。在激烈的竞争下,一些中小主播和商家为了追求短期利益“不择手段”,在直播间用五花八门的语言行为、表达艺术甚至剧情表演,营造苦情、专业、腹有诗书等种种人设,而忽视了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甚至采用数据造假、抬高价格再打折促销等手段诱导消费,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影响了直播带货行业的健康发展。
而每次信誓旦旦之后的“翻车”背后,透支的都是消费者的信任。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现行法律对于直播这种新型商业模式的规定不够清晰,主播的身份在广告代言人与销售者之间模糊不清,导致责任划分难;头部主播的巨大流量和带货效应让他们在商业中占据重要位置,这种利益驱动使得他们不愿意承担更大的法律责任;平台监管滞后,大多是在问题曝光后才进行处理,未能从根源上对头部主播的行为进行有效监督和约束。
为此,相关部门应加大有效监督力度、约束力度和打击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要制定和完善针对直播带货行业的法律法规,明确主播、平台、商家等各方的法律责任和义务,提高违法门槛,建立更为严格的处罚机制,让监管“硬起来”,处罚“动起来”。
同时,平台也应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对直播带货行为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和处理违规行为;建立便捷的投诉举报渠道,及时受理和处理消费者的投诉举报,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建立直播带货信用评价体系,对主播的带货行为进行信用评分和记录,对信用不良的主播进行警示和处罚。
再者,消费者也应提高警惕、理性消费,学会辨别真伪。在购物前,要仔细查看商品信息、用户评价和价格变动等情况,不要轻信主播或商家的宣传,避免盲目跟风购买网红产品。同时,也要增强自身的风险意识,发现权益受损及时向平台和监管部门举报求助。
此外,相关部门不妨拓宽监督举报渠道,将直播电商置于全社会的广泛监督下。及早发现并积极处理直播电商领域的不规范行为,刹住不诚信的歪风,让直播生态日益净化,共建清朗的行业环境。
(作者:唐玉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