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光明日报》在重要版面,以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走进昔日的抗日战场专栏刊登《桂林,一座名副其实的“抗战文化城”》的文章。介绍桂林在1938年至1944年间,一大批爱国进步文化人士云集桂林,在绝美的山水间,以笔为枪,以舞台做战场,通过一系列文化运动,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一场没有硝烟的“文化抗战”,也铸就出桂林这座名副其实的“抗战文化城”。
文章介绍到,1938年,随着武汉、广州相继沦陷,炮火席卷大半个中国。斯时,边陲小城桂林,因交通区位之故,暂时免遭兵燹。发达的造纸业,比“陪都”重庆宽松得多的政治氛围,使桂林暂时成为文化的归乡。田汉,郭沫若、茅盾、巴金、欧阳予倩、夏衍、艾青、胡愈之、范长江、马君武、梁漱溟、李四光、何香凝、徐悲鸿等纷纷在桂林加入抗战的“文化战役”。
据不完全统计:1938年至1944年,桂林会聚的文化名人不下千人。桂林书店、出版社林立,报纸、刊物琳琅满目,文化团体宛如雨后春笋,因此也被誉为“抗战文化城”。49家印刷厂月排字量超4000万,2000余种图书在桂林诞生,仅文艺书籍就超千种。书店、出版社激增至20余家。《救亡日报》、《大公报》等11家报刊开辟“漓水”“南方”“救亡木刻”“音乐阵线”“半月新诗”等各类专栏。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青年记者学会”“国际新闻社”在桂林成立。除新闻界,文学、艺术、戏剧、体育、教育各界也纷纷在桂林成立抗敌协会和组织。这些遍布桂林各条文化战线的组织,引领着成千上万文化工作者和民众,形成了一条强大的文化统一战线。7年间,桂林各类音乐会、演唱会、纪念会等演出超过300场,1944年,著名戏剧人欧阳予倩、田汉、熊佛西等人还在桂林发起第一届西南剧展,成为桂林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文化盛会。
近年来,我市被赋予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的新使命,赓续历史文脉,把桂林打造成世界级文化旅游之都成为桂林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多年来,我市利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持续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给文化“加码”、为旅游“赋能”,让“诗”和“远方”在桂林交汇。2022年,首届桂林艺术节开幕。传承80年前的荣光,中外艺术家齐聚桂林。100多台节目、精彩演出,为古老的山水之城编织着艺术的斑斓色彩。在新时代的今天,桂林人正走在传承这笔宝贵精神财富的路上,深耕文化沃土,激发创新活力。再度点亮属于桂林文化的“高光时刻”。
(吕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