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头是潜心研究、追求前沿知识的高校,另一头是搏击市场、讲求快速实效的企业,如何打破壁垒,共生共长?
产教融合这一老生常谈却又知易行难的命题,一直在呼唤更具突破性的实践与答案。
2021年,广西将目光投向了一个大胆的答案——现代产业学院。彼时,自治区教育厅与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联手,一口气布局50所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为“试验田”,推动本科高校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与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
经过4年多的深耕,这批“试验田”交出了一份令人振奋的期中成绩单。在自治区教育厅公布的广西普通本科高校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中期评估结果中,一组组亮眼数据勾勒出广西推进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育人和协同创新的生动图景。
图为学生在人工智能与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工业机器人实验室调试机械臂。河池学院供图
这个被寄予厚望、有“高效转换器”之称的现代产业学院,究竟如何运作?它怎样重构传统的人才培养生态,并激活创新引擎?记者近日深入探访,一窥广西高等教育与产业发展共生共长的未来模样。
从跟跑到并跑,专业适配产业
“过去我们的专业设置偏传统,学生学的知识与企业需求总有‘温差’和‘时差’,现在产业学院让我们按产业‘菜单’精准育人!”谈及变化,广西财经学院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学院具体负责人谢廷宇言语中带着几分感慨。
该学院如同一个敏锐的“市场雷达”,精准捕捉多重利好政策下带来的数字经济浪潮。短短几年间,学院新增了数字经济、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3个炙手可热的本科专业,并成功获批数字经济、国际商务等5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有效提高学科专业水平、提升服务产业发展能力。
“这不仅仅是数量的增加,更是结构的优化和质量的跃升。”谢廷宇介绍,在自治区组织的本科专业综合评估中,学院有6个专业获得五星评价,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乃至部分领域领跑的嬗变。
其实,这股升级浪潮早已席卷多所高校。
在柳州,这座以汽车工业为骄傲的工业重镇,广西科技大学智能车辆(制造)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学院正成为驱动产业升级的智力引擎。面对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的技术革命,学院与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广西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等头部企业深度绑定,共同重构课程体系。
图为广西科技大学智能车辆(制造)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学院。来源:广西科大青年微信公众号
传统的机械原理,被融入了最新的智能控制算法;汽车理论,则加入了大量新能源电池管理系统的案例分析……“学生们在课堂上学的,正是企业在研发的;在企业实践的,又反哺了课堂的理论教学。”该学院执行院长孙有平表示,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专业建设模式,让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在南宁,广西中医药大学重阳康复养老现代产业学院则敏锐地嗅到了银发经济的巨大潜力。学院以此为契机,将传统中医药优势与现代康复医学、健康管理学相结合,不仅催生了一系列交叉学科方向,更成功申报了35项国家级科研项目。
“这些项目不仅提升了学院的学术地位,更直接转化为社区养老服务、老年慢病管理等实用技术,惠及万千百姓。”该学院院长马秋平如是说。
如今,广西的现代产业学院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院系”,而是变成了一个个动态的、开放的、与产业血脉相连的“学科特区”。
数据显示,全区现代产业学院新增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3门、自治区级一流课程141门,20个新专业应运而生,25个专业通过国家认证或师范二级以上认证,学科专业建设正从被动适应转向主动引领,为广西重点产业注入人才活水。
从纸上签约到落地开花,加速产学研用
“甘蔗新品种‘桂柳05136’能拿下广西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校企联合攻关功不可没!”广西大学甘蔗与制糖产业学院院长陈保善深有感触。
该学院联合企业攻克糖业育种难题,8项科技成果转化带来130万元收益,让“论文写在田间地头,成果留在企业车间”成为现实。
如果说学科专业的升级是筑巢,那么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就是引凤和育凤的关键。如何打破高校与企业之间无形的围墙,让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广西各现代产业学院,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在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中国东盟集成电路现代产业学院,有这样一条媲美企业的集成电路生产线。从材料、晶圆到设计、蚀刻、封装,这条投资上亿元的生产线,让学生足不出校,就能体验40纳米级别集成电路的生产全过程。
目前,该学院已在“卡脖子”技术领域实现硬核突围——涵盖的5个专业,全部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该学院院长曹卫平表示:“这意味着我们的人才培养质量获得了国际实质等效认可,毕业生手持国际通行证,能够无缝对接全球高端产业链。”
不止于此,广西中医药大学特色中药现代产业学院的“十一方药酒”突破产业化瓶颈,获得国家药监局临床试验批准;桂林理工大学有色金属材料创新发展产业学院与企业合作开发的高纯铝制备技术,则已应用于广西某企业的生产线,年产值超亿元……
作为用人主体,企业对这种实力的需求最为敏感。中期评估显示,全区各现代产业学院与企业共建各类实验室、研发中心、实习基地超过100个;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新增1276项;横向课题到款经费新增超2.3亿元,科技成果转化收入近1.2亿元。
从纸上签约的浅层合作,到共建实体的深度融合,再到成果转化的落地开花,这些数字背后,是科研力量的释放,也是产业动能的升级,更是高校服务社会能力的生动体现。
从单向输出到协同共育,人才双向奔赴
人才是产业发展的核心动能,人才培养靠教育。广西这50所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最动人之处,就是实现了高校与企业的人才流动双向奔赴。
在北部湾大学的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学院,总能看到一群乘风破浪的大学生。他们不在教室里,而是在学校的“虚拟工场”和企业的“真实船厂”之间穿梭。
通过VR设备,他们可以在虚拟环境中模拟船舶的装配流程;穿上工装,他们又能立刻进入合作船厂,亲手触摸巨大的船体构件。这种“校园、虚拟、企业”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们在毕业时,能实现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零适应期对接。
“以前是企业求人才,现在是高校育人才、企业用人才、产业留人才的良性循环。”北部湾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学院负责人自豪地介绍。
成效是显著的:该学院毕业生初次就业意向落实率近两年分别高达92.2%和92.6%,其中超过75%的毕业生选择留在船舶与海洋工程这一本行业领域。更令人称道的是,其培养的168名硕士研究生,初次就业意向落实率达到100%,且到本行业就业的比例高达90%。
“这种双向奔赴,不仅体现在学生身上,也体现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上。”自治区教育厅高教处相关负责人表示。
近年来,全区各现代产业学院积极打通校企人才流动通道。一方面,大力引进产业界的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累计聘请产业兼职教师1092人,他们带来了最前沿的行业动态和最宝贵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鼓励和支持校内专任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累计有700名教师深入企业一线,担任企业科技特派员或企业顾问,在帮助解决企业技术难题的同时,也反哺了自身的教学和科研,实现了“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的快速成长。
高校因产业而兴,产业因高校而盛。广西高校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正以破局者之姿,让人才在校园与厂房间自由流动、知识与技术在理论与实践中高效转化,一个充满活力、良性循环的高等教育与产业发展共生共长新生态加速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