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之声法规解码》本期聚焦海绵城市建设的“规划与标准”,节目邀请李三红主任解读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覆盖范围及桂林特色建设标准,深入探讨老城区与新城区规划是否全覆盖、地方技术规范如何避免“一刀切”等核心问题。
主持人开场:"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看《人大之声法规解码》。上期节目播出后,很多市民朋友都在问:海绵城市建设到底要怎么落地?我家所在的老城区会改造吗?今天,我们继续邀请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李三红,为大家详细解读桂林海绵城市的规划蓝图。李主任,首先想请问,咱们桂林的海绵城市规划是全覆盖的吗?特别是像中心城区那些历史悠久的街巷,会如何兼顾保护与改造?"
专家解答:主持人问得好,这也是老百姓关心的问题。我们这个条例明确规定,纳入海绵城市建设范围城镇规划建设区域,应当按照海绵城市建设要求进行项目建设。那么具体到新老城区呢?我们立法时也作了充分的考虑,对于新城区建设,要求从项目立项起就要把海绵理念融入进去,做到高起点、一步到位。而对于老城区,特别是大家关心的那些历史悠久的街巷和古城区,我们采取了‘保护优先、因地制宜’,绝不能为了做海绵而大拆大建,破坏宝贵的历史风貌。怎么办呢?就是结合正在推进的老旧小区改造、道路更新和环境整治这些工作,把海绵设施‘缝’进去,重点解决老百姓家门口最头疼的积水问题和雨水污水混流的问题。在文物古迹特别集中的地方,我们会更多采用地表排水这类对风貌影响小的方式。总之,新老城区都要做,但方法会不同,核心目标都是为了让城市更安全、更宜居,同时保护好我们的历史文脉。”
主持人提问:"说到建设标准,我们注意到不同城市的海绵城市建设各有特色。桂林作为山水名城,在技术规范上会不会有自己独特的要求?比如在材料选择、景观设计等方面,如何体现桂林特色?"
专家解答:“桂林作为‘山水甲天下’的名城,我们制定海绵城市建设标准时,最核心的原则就是‘因地制宜’,绝不能照搬别的地方!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桂林有独特的喀斯特地貌,雨水渗得快是好事,但也更容易污染地下水、溶洞和漓江这样的母亲河。所以法规里特别强调,雨水排进自然水体前,必须经过净化处理,保护好我们的绿水青山。其次,桂林是山地城市,很多地方有高差,所以我们要求公园绿地,特别是地势低洼的地方,要能发挥‘存水’的作用,帮助周边区域缓解暴雨积水。最后,桂林的景观是世界级的,我们的海绵设施不能‘煞风景’。在材料选择上,鼓励用本地的石材、透水性好的铺装;在景观设计上,像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这些,都要做得像自然景观一样美观和谐,与周围的山水、古街风貌融为一体。规划上也要根据不同的区域特点,比如山地、平原、老城新城,来提出具体的要求,避免‘一刀切’。让海绵设施不仅实用,更要成为桂林山水画卷中和谐又亮丽的一部分。”
结束语:
"通过今天的解读,我们了解到桂林的海绵城市建设既有科学规划,又有地方特色。下期节目,我们将带您走进具体的建设项目,看看新建小区、城市道路会如何融入'海绵'元素,这些改变又将如何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敬请期待!"
(杨毓麟 樊乐)